当雷军挑战董明珠尊严的时候,董明珠也表达了对雷军的蔑视。她两次提到可能和马云合作的话外之音是:要说电商,真正强大的,也不是小米而是阿里巴巴;我要寻求合作的,也不是你而是马云。
董明珠的意思是,格力一旦和阿里巴巴联手,将形成对市场的无缝隙覆盖。所谓“你只有一半”,即你根本就没有实体这一块,好比我同时拥有陆军和空军,而你只有空军。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董明珠占据一边倒的优势。对于董明珠来说,如果未来5年电商持续保持2011年以来的发展势头,作为工业精神时代的领袖型企业,格力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格力是“距离电商最远”的制造型企业。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未来5年电商仍将保持高速发展。
证券机构在分析一个企业未来是否具有成长性的时候,喜欢使用“护城河”的概念。我们不妨用这个概念套一下格力和小米。
证券机构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格力电器已经构筑了自己的“护城河”。那么,格力的“护城河“是什么?概括起来就是:强大的品牌力,强大的产品力,强大技术研发力,强大的渠道销售力,及健康的企业机制与企业文化。这决定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至少是董明珠还在格力),格力电器仍将保持较好地发展。
有趣的是,就在董明珠和雷军打赌的第二天,即2013年12月13日,格力电器(000651)一路飙升,收盘大涨5.18%,成为近来涨幅最高的一次。这算资本市场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吗?
但是,如果把“护城河”的理论套在小米身上,你会发现,在诸多竞争力要素中小米除了长于营销,实在没有可以拿得出手的优势,制造是零,销售渠道是零,甚至研发也是零。与格力电器相比,打个比方,如果格力电器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小米看起来更像一叶随波荡漾的浮萍。
正因为小米身上缺少安全绳,导致这个企业总给人“能大起也可能大落”的担心,就是说你心里没有底,不知道这个企业会在哪一天遭遇不测,正好它的对手们实在太强大了。“眼看你起高楼,眼看你宴宾客,看眼你楼塌了”的例子比比皆是。在苹果、三星重压之下,小米这种轻资产型企业能火多久,真的没有人能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
这实际上意味着小米尚未构筑自己的“护城河”,小米的成功更像是一场时势造英雄,与2000年前后大连锁蓬勃兴起,黄光裕正好赶上了这班车有点相似。而今,大连锁已经走过它最巅峰时期,于是你看到国美落伍了。未来的小米,会成为今天的国美吗?
我更愿意站在全球的视野看互联网精神。就在中国企业唯互联网马首是瞻的时候,世界经济的“一号”角色美国,却“不合时宜”地喊出了“重振美国制造”的口号。今天中国对互联网的膜拜,与2008年之前美国对虚拟经济的推崇如出一辙。那么我们不妨假想一个问题:5年之后的中国会出现“中国式”金融危机吗?
回到正题。雷军对小米优势的总结是,“小米的盈利模式最最重要的是轻资产,第一,它没有工厂,可以用世界上最好的工厂。第二,它没有渠道,没有零售店,所以它可以采用互联网的电商直销模式。第三,因为没有工厂,没有零售店,它可以把注意力全部放在产品研发上,放在和用户交流上。”而马云对小米的总结要简单的多,只有两个字:营销。马云甚至这样说:如果23年后(指格力电器至今已存在23年)小米还存在,你才是真牛。
有趣的是,技术出身的雷军更擅长的是营销而不是技术。雷军讲营销的时候,使用的是“和用户互动”,他不愿意提“营销”二字,是怕给人留下“忽悠”的印象,毕竟,小米的“饥饿营销”形象不佳。
因此,小米的成功(姑且把目前的成就视为成功)本质上是营销的成功,和主流品牌相比,小米的最大短板是产品。以小米目前的积淀,其产品做到苹果、三星那样的水平几乎是不可能的,甚至和酷派相比小米都有差距。分析人士倾向认为,雷军所谓的小米有1400人做研发,属于“雷军风格”的表达方式,好比京东刘强东的话,你无法真的相信。
撇开格力、小米两个企业不论,站在国家经济的角度看,我相信没有多少人愿意看到格力被小米超越。如果五年后小米真的超越了格力,那将是中国制造业的悲哀、实体经济的悲哀。更有人说,如果5年后小米超越格力,中国将发生2008年美国那样的金融危机,整个中国的经济基础都将动摇。
我做一个简单的预测,未来5年(到2018年),格力电器将做到至少1800亿元(预计2013年做到1160亿——1200亿元)。今年,小米营收最多300亿元,未来5年能否做到1800亿元,我给出的判断是不一定。
据说,和王健林“世纪之赌”之后,马云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我输年轻人就输了。在和雷军对赌的时候,董明珠表现得同样十分自信,不过,她还是给雷军留了一些面子,她毕竟没有说“如果你赢了,中国实体经济就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