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中文课的时候,我问你记不记得古时候有个人很会耍斧头,常到国王面前表演,但是突然间,他不再表演的故事。
你歪着头想了一下,说不记得了,只记得那人的斧头很准,绝对不会砍偏。
于是我在你课本旁边画了个耍斧头的人,简简单单地勾了一个人的侧面轮廓,又在那人的鼻子上涂了几笔。还没画完呢!你就叫,说你想起来了,是有个人常带朋友一起表演,先在那朋友的鼻子上抹一点灰,再抡动斧头,从朋友面前砍过去。朋友一点没受伤,大家以为斧头抡空了,但是细细看,才发现他鼻子上的灰已经不见。后来,那人突然不再表演,国王问为什么,是不是不准了。他说他一点也没退步,只是那一起表演的朋友死了。
你知道我为什么不直接提示你,却要画个漫画吗?因为透过“图象”是最好的记忆方法。我相信今后你再也不会忘记这个故事,因为漫画会留在你的脑海,更加强你的记忆。
记得不久之前,有一天我要你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你只想起“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就背不下去的时候,我怎么做吗?
我两手指着窗外的树,再把手合起来。
你就说“绿树村边合。”,
我指着远方,作出山的手势。
你说“青山郭外斜。”
我又作成开门的样子。
于是你想起来“开轩面场圃。”
我再比出“举杯”的样子。
你说“把酒话桑麻。”
我又伸出九根手指,而且比了两次;指指眼睛,用双手作成花朵的样子。
你便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种以手势增加想象的方法,也是“图象化”。
你也可以不画,用演的,使自己进入读的内容,尤其文学作品,因为作家常常先有画面,再写出来。文中充满“意象”。甚至一整段,你都能像剧本般,轻轻松松地演出。
举个很古老的作品为例——《诗经》里的“硕人篇”。
它描写的美女叫庄姜,从今天的角度看,庄姜一定像模特儿,高高的个儿,穿着锦衣,外头还罩个袍子。
那诗是这样形容庄姜的: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娥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翻成白话是:
“手像小草芽般柔嫩,
皮肤像油脂般滑腻,
脖子像木虫般白晰,
牙齿像瓠瓜子般整齐,
宽宽像蝉似的额头,弯弯眉毛如蛾子的触须,
笑起来两个酒窝多漂亮,
黑白分明大眼睛,左右顾盼真美丽!”
如果你觉得不好背,只要这么想:
写诗的男孩,先低着头,不敢盯着女生,只敢看她的手。
然后,他的眼睛偷偷往上移动,看到手臂的皮肤。再往上,看到女生的脖子。
再往上,看到整齐的牙齿。
终于壮起胆,看女孩的额头和眉眼。
这首诗写得多精彩啊!精彩在他描写的次序,由手往上,渐渐到重点,再用生动的一颦一笑、左右顾盼,在最后面压轴。
只要你也变成那羞怯的男生,也这么想象一遍,不是就能把整段诗背起来了吗?
于是“背死书”变成“活读书”,你因此更能深入欣赏那文学作品,使书中的人物和情节变成真的,跳进你的生活。
读书要这样,才记得牢,也才能成为一种享受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