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内化的子人格

时间:2014-06-1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朱建军 点击:
你有几个灵魂(全文在线阅读) > 第十章 >第二节 内化的子人格   

  有些子人格明显地是由于内化的过程而产生的。 
  比如,许多人都有和自己的父亲或母亲的主导性格很类似的子人格。有的人干脆把这些子人格的名字叫做“父亲”、“母亲”。 
  例如,某来访者的子人格中,有一个子人格叫做“父亲”。他50多岁,但是看上去像45岁,他的性格是:内向、事业心强、艺术气质、要求严格:喜欢正派的人,喜欢艺术,不喜欢歪门邪道。还有一个子人格叫做“母亲”.50多岁,但是看上去也像45岁,她穿一身暗红色套装;性格很要强。 
  来访者自己也很清楚地发现,这两个子人格就是现实中她的父母的化身。 
  精神分析心理学明确地指出,出于某种动机,儿童会把父母的性格特点内化,这也就是超我的形成机制,内化了的父母可以形成超我。发展心理学也都描述过这个过程。 
  这些子人格仿佛是一个父母的翻版,在子女的脑子中存在着,他就是父母的教育和影响的化身。从我们的发现可以知道,父母对子女的影响和教育并不是一些静止的教条,不像子女脑子里存储的一些语句;相反,他是一个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子人格。举例说,一个母亲教育孩子:“做人一定要谦虚”,这影响了她的儿子。在儿子长大后,做了一件很得意的事情。他很想夸耀一下自己,这时,脑子中会有一个声音响起来“做人一定要谦虚”。如果他不顾这个声音,还是自吹自擂了一番,他的脑子中会有一个声音批评他“你怎么这样不谦虚?”从而使他产生内疚感。假如父母的教育和影响只是一些存储在脑子里的语句,这些语句是不会主动地发出声音的。而实际上,发出声音的是“母亲”的子人格。因为她是一个子人格,所以她才可以随时注意并监视着他,随时告诉他不要骄傲。而在他骄傲的时候,这个子人格也可以随时批评他。她会和他辩论,会使用种种手段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会随机应变找帮助控制他……就仿佛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活在他心中的人。 
  即使子女离开了父母,甚至父母已经去世,这个“心中的父母子人格”还是像父母一样和他交流,有时赞扬他,有时批评他,有时鼓励他,有时欺骗他。这个子人格就像父母不死的灵魂。 
  这个父母当然未必和真实的父母完全一样,他(她)代表的只是在子女心中的父母形象。 
  假如这个父母子人格是一个爱子女的父母,则子女可以从这个子人格中得到爱,得到关怀。子女将是幸运的人,因为不论是遇到什么样的情况,他(她)随时有一个爱他(她)的父母陪伴在身边。但是.假如这个父母子人格是一个严厉而不公正的父母,则子女也将长期受害。他(她)随时会听到他们的责骂。 
  许多人一生在做的事情。就是在和这个看不到的“父母”子人格交流。或者,是试图讨好”父母”;或者是试图向不相信自己能力的“父母”证明自己;或者是忍受着“父母”的责备;或者是和“父母”的爱在一起。 
  不过,要提醒诸位读者.名为“父母”的子人格夫必都是这个来访者的父母的内化产物。有时也许是这个子人格愿意叫这样一个名字而已。还有,父母的性格内化产生的子人格也未必都会给自己起“父亲”或者“母亲”这样的名字,他(她)往往会另外有一个名字。比如“王后”常常就是来访者的母亲性格内化而形成的子人格。 
  再有,父母性格的各个方面会分别内化为不同的子人格。举例说,某个来访者的母亲性格中温和的一面,内化为来访者心中的“护士”子人格;而母亲性格中的另一面,内化为“巫 
  婆”子人格。 
  还有,父母性格内化后,也可以和来访者心中的其他子人格融合,形成一个新的子人格。这个子人格中有父母的特点,也有和父母特点不完全一样的地方。 
  除了父母,其他人的性格也可以通过内化过程变为来访者的子人格。这个人也许是来访者的祖父母,也许是来访者的一个朋友,或者是来访者在书中或者电影中见到的一个人物。在青春期,来访者喜欢和认同的那些人的性格都会内化入他的内心中。 
  所以,在心理学意义上,一个人虽然是必死的,但是一个人的人格是可以不朽的。通过内化,这个人格进入了另一个人的心中。而另一个又把这个人格传递给了第三个人。我们可以说,孔丘这个人就是这样的,他的身体早已腐朽,但是他的人格一代代在中国人的心中传递。每个人身上或多或少都遗留着他的影响。 
  精神可以类比于一种寄生虫的生命,他通过“内化”寄生于一个人的躯体,然后借助这个躯体,来传播自己的思想,来展现自己的人格,就像生物繁殖一样,把这个精神传递到其他人的躯体中。第一个人的躯体死去了,但是精神还活在其他的躯体中。也许是全部,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这个精神的一部分在某一些躯体中流传,另一部分在另一些躯体中流传,正像一个人的基因的一部分在这个子女的身上,另一部分在另一个子女的身上流传。 
  内化过程就是精神的“性”过程。就像性过程一样,有不同的方式可以和异性结合。极端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爱情”,另一种是“强*”。通过爱,我们会自愿内化别人的人格,这个过程如同“爱情”;而一个人也可以通过压力,强迫另一个弱者接受自己的思想,这个过程就仿佛“强*”。 
  后一种内化,内化后的子人格和来访者其他子人格的关系容易出现矛盾,就仿佛侵略者和原住民之间的矛盾一样。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