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与绑架
时间:2014-09-1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云也退 点击:
次
传统相声《相面》,说相面先生卖弄玄虚,设法引人围观。摆一张桌子,口中念念有词,路人来了几个,又来了几个,他不抬头,偷眼看地上的脚,看到人到得不少,可以开始表演了,就甩一句话把人拴住:“您各位可就别走了,谁要是走了,谁就是这个。”拇指朝下,意思是“王八”。
相面先生利用了人害怕丢脸的心理。素不相识的人,就因为同样素不相识的另一个人的一句话,互相间有了监督——都被控制住了。
微信上看来一个笑话:开会,几个女员工抢着表达,领导来一句“最胖的人先说”,顿时安静。原理是一样的,因为谁都不愿被他人笑话,大家选择乖乖听命。
不仅仅是技巧那么简单。一句话的控制力,或曰“绑架”之力,若与人的弱点结合起来,能量不可限量。最好的教训来自史诗,那是人类赤裸的童年时代,单纯的价值观主宰着所有情感和行为。掀起特洛伊十年血雨腥风的,是一位“不和女神”厄利斯,色萨利国王佩琉斯及海洋女神忒提斯的婚礼,没有邀请她,她便生出一条计策,将一个写着“给最美丽的女神”的金苹果扔在宴会上,送给赫拉、雅典娜及阿佛罗狄忒三个女神。结果,三个女神争风吃醋,找到流亡的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去裁决,一来二去,又牵扯到了已经嫁人的海伦。帕里斯设法夺走海伦,后边的事,不多说了。
三个女神根本没考虑这苹果的来历,就厮斗起来,连“智慧女神”也被牵着鼻子走;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醒:“各位,我们凭什么听一个来路不明的苹果使唤?”或者主动表示不参与游戏:“你们分吧,我退出。”成熟的心智,欲成大事的人,不会在乎这种一时的意气,而古人有荣誉感,爱惜脸面,因此容易中招。《三国演义》里有个正面的例子:祁山对峙,诸葛亮给司马懿送去一套女人衣服,意在激怒后者出兵交战,司马懿当着众人之面一笑置之。他狠就狠在不在乎其他人怎么看。你说我不出战就是女人,我就不出战,再者,你说我是女人我就是女人了?
昔人给我们的感觉,是冲动易怒,追求快意,而缺少性格的人也不易留名青史。普希金决斗而死,莱蒙托夫也是,赫尔岑曾痛心地说,俄罗斯的两大文学精英,年纪轻轻就死在了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但以决斗来捍卫自己的荣誉,对他们,尤其对普希金而言,也是不得已,他必须以最无畏的方式来对抗傲慢凶恶的情敌丹特士。他们的伦理体系,结合特定的处境,没有留给当事人多少转圜的余地。
现代人早已松绑,像单挑声明,或声讨某某人的大字报之类,都要公示出来,借力于众目睽睽,人言可畏。我们在互联网上对此习以为常:一句话倚傍着众人的眼,会对其所指向的人产生约束,大众就如同《三国演义》里的边民雇佣军,可以被你用来威胁别人,也会被别人用来威胁你。过去大家都混BBS,不管是谁,公开点另一个人的名,那个人只要还上论坛,就很难故作不见,因为他知道,哪怕自己平时似乎很受欢迎,现在无数人正等着他回应和表态。人们被迫耗费大量精力,用来对付这种无妄之争,不管交锋结果如何,他们一接招,都等于承认甘心受制。
冰桶挑战,被誉为最新也是最积极向上的“互联网玩法”,在那些文体政经明星圈子里,自然可以说“玩”,兼带了社交和取悦大众的功能。如众所知,这活动与前波士顿大学棒球队队员皮特·弗雷茨有关,他在三年前被确诊患有所谓“渐冻症”,于是在今年7月底,他在自己朋友圈子里开始发起筹款5000万美元的冰桶接力活动。眼下,这个带公益性质的活动仍在持续,颇有叫好叫座的效果。
然而除掉它欢乐的外衣,语言的绑架之力在这一活动里尽显无疑。某某人,你要么捐100美元,要么当众冰水淋头——话是放在公共空间的,借了众目睽睽之力。这位被指名者如同脸上刺了金字,谁见了都可能去提醒一下:嗨,老兄,轮到你了!
因为这是一笔小钱,也因为基本没出有慈善能力的公众人物的范围,所以它还是一个无害的玩笑,被指名者没觉得自己受了胁迫,基本上都选择了既淋冰桶以娱乐大众,又捐款以示风度。有人说被捐助者会有想法,觉得自己的病患成了娱乐事件的一部分,这倒是多虑,西方人整体还是松弛的。不过,我还是联想到大灾时期那些“绑架”事件,数额的攀比,压力之下不情愿的捐助,民意像探灯一样从一个名人转向又一个名人。
在“谁走谁就是王八”的咒诅之下,说一声“我不参与”转身闪人,有时真需要点勇气。
人们常常把一些社会弊病归咎于“中国人没信仰”,是有道理的,有信仰的话,互联网上不会有那么多随意问候他人妻女父母的语言,“祝你出门被车撞死”之类恶声。信仰意味着自愿约束自己的行为,自愿受到戒律的“绑架”,冲着别人的,哪怕骂人一句王八,都属于咒诅,性质很严重。如犹太人,“一本书的民族”,就特别警醒于两者的分别。
他们自律而不发恶声,因为他们知道,咒诅是会成真的。有个犹太笑话,戏谑地提醒我们注意语言的绑架力:
某犹太人在《塔木德》上看到一句“大胡子的人都愚蠢”。他很生气,可又没办法,因为圣书禁止他剃胡子。但圣书又说过胡子是可以烧掉一点的,于是他就点着了火……当他面部的烧伤痊愈,他让人拿了大开本的《塔木德》到面前,在那句话旁写了几个字:“此话经检验已证实。”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