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车在中国为何火不起来?(2)
时间:2014-12-31来源:百度百家 作者:王新喜 点击:
次
拼车应用的社交经济符合大势 但陌生人社交困境待破
前面提到,Lyft 的文化与Uber不一样,lyft提倡的是搭陌生人的车,鼓励与陌生人交朋友。
中国的国情是,白领群体的圈子因为职业而固定,陌生人交友的需求一直存在,这点我们从陌陌、无秘的应用火爆可以看出。而拼车驾乘社交则是一种全新的社交模式,同时对应了移动互联网陌生人的社交需求与发展大势。
Uber落地中国,选择与当地的租车公司合作,采用盈利分成的合作模式。在服务方面延续了美国式思维,即司机培训上岗后,给客户一种相对更为舒适的高逼格的服务,这是一种全球化的优质服务与客户体验标准,美国式优质服务加上落地当地与出租车司机合作,不存在国情、文化与安全上的适应问题。
但是lyft相对于uber的不同点在于,lyft加入了社交元素,即鼓励司机与乘客交友的文化。比如在lyft的文化里,司机应该主动与乘客社交、Lyft要求乘客在上车的时候和司机“碰拳头”来打招呼,也鼓励司机给乘客递水喝、帮乘客手机充电、放音乐来打开陌生人社交的尴尬局面,在西方,陌生人交友不存在大的障碍,Lyft还通过导入Facebook的账号资料,强调基于社交关系链解决陌生人的尴尬。但在国内,陌生人之间并没有一种强信任关系,含蓄内敛的交友文化对于陌生人交友存在隔阂或不信任感,文化上的社交信任问题,是国外社交驾驶模式落地存在的一道门槛。也就是说,“搭陌生人的车”这个“社交驾乘”噱头漂洋过海到国内,在对接落地中产生了水土不服,信任机制尚有待建立。
拼车市场最终也会是BAT之战吗?
总的来说,拼车属于共享经济的一种形态,共享必然带来社交与粉丝,进而产生社群经济。这符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大势,但目前看来,无论是政策方面还是文化上,拼车类应用在中国都没有落地的土壤。
另外,我们看到,拼车领域涌现的多半是创业型公司,比如嘀嗒、哈哈、AA、微拼车、爱拼车等应用。爱拼车是阿里前员工创立,嘀嗒团是滴答网成立等等。前面提到,拼车应用其实面临着产业链各方的需求,涉及到的环节包括技术、资金与支付等各环节的捆绑,而这些小的创业型公司在这些方面却面临着诸多短板与困境。因此,这需要大的平台型互联网公司介入这一产业,优化产业链的资源,通过资源、资本、技术以及支付能力的整合才更可能促成这一领域的爆发。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在目前来看,拼车类应用虽然是站在了一个对的时间风口,但这个市场无论是从国外到国内,尚无成熟的经验与模式,即都处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目前国内也尚无巨头型公司涉足该领域,未来的拼车应用领域,应该是属于具备技术、用户、产业链优势,同时具备战略远见与完美将产品落地到用户需求平台型互联网公司。国内商务租车市场最终发展成为了BAT之战,恐怕在拼车市场领域也是如此。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