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使者——“魔鬼”(2)
时间:2015-08-1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朱建军 点击:
次
假如你贪求美色,他会许诺让你得到美色。他也有能力这样做:因为在你和异**往的时候,他会“出场”帮助你,让你口才一流、魅力十足,让对方为你着迷,就像他曾经帮助浮土德去引诱甘泪卿一样。但是,结果也会和浮士德一样,你会害了甘浔卿,你自私的“爱情”使你成为情场高手,也是伤害异性的高手。
假如你贪求名誉或地位,他也会让你得到名誉或地位,可以让你飞黄腾达。对他来说,这不是难事。他是一个“心理学家”,善于体会别人心理和利用别人,他也可以让你这样做。但是,你的代价是失去灵魂,你也许会成为独裁者,为了保住自己的名誉和权利,你将不得不做违背良心的事情,小到说谎,大到杀人。我们在历史上可以见到无数这样的独裁者,他也可以让你获得其他成就。在我看来,毕加索就是被“魔鬼”说服的人,“魔鬼”给了他一种更高明的投机方法:表面上是独树一帜,实际上是哗众取宠,让他出名,但是人格却不能改善了。达利也是一个画坛的投机者,不过,“魔鬼”并没有为他出多少力。他的行为没有表现出“魔鬼”的那种深刻的潜意识的灵感。
“魔鬼”的催眠方式和蛇的方式极为相似,我认为他和蛇应该有一定的关系。“魔鬼”的直觉、智力和神秘都应该是来源于蛇。在西方文化中认为蛇就是“魔鬼”的化身,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魔鬼”不仅常见于强迫症、强迫性人格障碍,也常见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等其他心理障碍。
如何应对“魔鬼”呢?
要对付“魔鬼”原型,应该先学习识别他。当他直接以可怕的样子出现时,识别并不困难,但是在他变换了样子后,识别就不那么简单了。我们很难相信,一个这样文质彬彬的形象是“魔鬼”,再加上他的种种甜言蜜语、种种许诺甚至实际的帮助,识别它就更不容易了。但是,在意象对话中,“魔鬼”的外貌变化还是有限的,而且他的基本特征是不变的。他的话
千变万化,但是大多都是在教你如何回避责任、回避努力、利用别人。假如他反过来让你追求善良,他就要求你做得非常过分而不近人情。比如,中国古代为了鼓励孝敬父母,便编造了“郭巨埋儿”、“卧冰求鲤”等故事。郭巨遇到饥荒,粮食不够吃,于是就决定把儿子活埋,把省下的粮食给老母亲吃。这个“孝敬”的故事实在是很残忍。还有就是当父母生病的时候,古代的孝子或儿媳就割下自己身上的肉来煮汤给父母喝,据说可以起到良药的作用。在子人格角度看,这显然是“魔鬼”伎俩,是“魔鬼”利用人心中的“上帝”达到自己的目的。
识别之后,对付他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不理睬。
战斗不是最好的方法,不论在想像中多少次杀死了“魔鬼”,他都还存在着。战斗代表着对“魔鬼”所象征着的死亡的拒绝和对立,但是不论你拒绝的态度多么坚定,“人生而必
有死”这个现实是不可消除的,因此“魔鬼”也就不可能被消除。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中,老渔人对待鲨鱼的态度就是战斗,象征着生命与死亡的战斗,但是老人不论多么英勇,也不可能杀尽鳘鱼。当然,战斗也不是最坏的方法,因为战斗的对侯,你可以得到生命。战斗总比屈服好,假如你屈服于“魔鬼”,你就会变成行尸走肉,就没有了生命的活力。
和“魔鬼”辩论也不是好方法,因为“魔鬼”随时在想新的花招,诡计层出不穷。和他辩论,需要耗费太多精力,稍不留神,就落入了他的圈套。一旦被他说眼,你就会走上一条看起来光明但是实际上不正确的道路。
最好的方法就是不理睬,随便他怎么做——我知道这都是“魔鬼”伎俩,然后我就不理睬他。就像你是一个少女,在街上遇到小阿飞骚扰。你劝告他是没有用的,你和他辩论是没有用的,你骂他也是没有用的。你越骂,他就越来劲。而且说到底,骂也是一种交流。最好的方法是不理睬,就像没有看见他一样走自己的路。这洋,他过一会儿就没有纠缠你的兴致了。对待“魔鬼”,也是一样。人早晚是要死的,你对此恐惧、抗争、讨好、屈服都是一样要死。最好是不要管它,把注意力放在生话上,在生命中追寻美好的东西,等大限到了时死就死了。
当然,说是这样说,真正要做到不理睬是很不容易的。
前面我们说过,不论对哪一个子人格,接纳的态度都是不错的。按逻辑说,对“魔鬼”子人格也可以采用接纳的态——但是,接纳不意味着要理睬他。我们可以这样表达接纳,“我知道有这样一个家伙,我不打算除掉他,但是我也不理他,由他说什么好了。”强迫症患者对自己的这个侧面是不接纳的,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和这个子人格战斗。他们拼命努力试图把他除灭或杀死。强迫症时时刻刻在思考:“我怎么样才能消除不良心理和情绪?”但恰恰是这样努力,更增加了消极的心理,增加了“魔鬼”子人格的力量。有一种森田疗法,就是让强迫症患者放弃努力,不再和消极的情绪做斗争,不再拼命克服心理障碍,“听天由命”随他去,这也就相当于我们的方法中“不理睬魔鬼”的方法。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