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剖析三国(2)

时间:2010-03-3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曾仕强 点击:

  1.为什么要谈《三国演义》?
  《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这三本书,各有特色,俱皆非读不可,不看可惜!其中《三国演义》,更应该趁着年轻,多读几遍。相信对于世道人心和做人做事,大有助益。演义的意思,并不单纯是史实加入传闻的故事。最好解释为表现义行,以深入人心。《三国演义》一开始便是“桃园三结义”,把一般人的帮会结拜,转化成为义气相结合的忠义行为。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异姓兄弟,终其一生,都誓死以义相结合。《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评核,也都以义为标准。宣扬忠孝节义,在当时属于显秩序。现代人类喜欢找一些冠冕堂皇的借口,说什么经济挂帅。其实是一切向钱看,笑贫不笑娼,以致重财轻德,把赚钱的本领,看得比品德修养更加重要。但是,忠孝节义在现代社会,仍然是影响重大的隐秩序。在现代社会,读《三国演义》,至少可以获得三大好处:
  (1)更加深入了解人生的真相。三国的形成,历经剧烈的变化。各种文武人物,虽不个个竭尽心力。结果却人人皆以不了了之收场,没有例外。赤兔名马,配勇猛异常的吕布,加上方天画戟,可谓天下无敌。却为爱才如命的曹操所斩,而不了了之。赤兔马辗转归于关羽,更是英雄盖世。手执青龙偃月刀,谁人能敌?但最后还不是大意失荆州,难逃不了了之的恶运?如果只有显秩序而没有隐秩序,怎么解释这些现象?又何以明白孔明神机妙算,到头来还是只能尽人事以听天命,违反不得!
  (2)更能奋力提升人生的价值。既然人生的结局,不外乎不了了之。人生的价值,即在活着一天,就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好好把握宝贵的时光。尽心尽力地,把自己的任务好好完成。不能认为反正是不了了之,便随心所欲,爱做什么就做什么。以多元化为借口,说什么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那就是自暴自弃,一生枉为人了!不了了之有两种,一种叫做死不瞑目,如董卓、吕布、袁绍、周瑜、曹操,虽然名震天下,不可一世,却都是怀恨而终,有愧亦有憾!另一种则是心安理得,如孔明、刘备、赵云、黄忠、王允、陈宫、华雄、颜良、文丑、鲁肃、黄盖、吕蒙、关羽和张飞,死时很不情愿。冷静下来,也觉得心安理得,无愧也无憾!如果不是显秩序和隐秩序兼顾并重,怎么确保心安理得呢?
  (3)更深一层体会“义”的可贵。同样不了了之,为什么有的人心安理得,有的人却死不瞑目?关键就在一个义字。顶着金字招牌的曹操、继承父兄基业的孙权,以及空有秘方却苦于人力、奖金都不足的刘备,如果看到三国归晋的结局,不知道有什么样的感想?会不会觉得自己的公司被兼并,多年来的理想与努力落空?还是认为这一辈子再怎么说,也没有白活?有形的王国,为什么总有败亡的一天,便是显秩序不一定能够满足隐秩序的需求,或者得不到隐秩序的配合。换句话说,不能够兼顾隐秩序,不可能完全合乎义的标准。尽管有人心中佩服曹操,却很不方便明白说出来。刘备当然有可疑的地方,大家却宁愿相信他是仁人君子。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出,义的可贵,就在它能够提高人生的真实价值。
2.怎样读《三国演义》才有用?
  很多读过《三国演义》的人,我们看他的举止言行,和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几乎一模一样,完全没有不同。可见这些人并没有抓住要领,没有得到好处,简直是浪费。
  怎样读才有用?我们提供三点建议,以供参考:
  第一,时间宝贵,要读出故事背后的深刻道理。
  一般人只把《三国演义》当做故事来看,十分热闹,而且紧张刺激。把自己的感情和情绪完全投入,随着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而起伏,却缺乏理性的思虑,不能体会其中的道理。这种看热闹而看不出门道的读法,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得不到真正的道理,实在十分可惜。古人常说读书明理,意思是读书有没有用?完全看能不能读明白其中的道理?《三国演义》所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而宝贵。我们务必用心思索,善加体会,才能够达到读书明理的目的。
  第二,经验宝贵,要真正在日常生活中多实践。
  明白《三国演义》所揭示的道理,还要通过实践的检验,看看自己的体会,是不是正确?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知道却做不出来,等于不知道。一定要行之有效,才算是真正的知道。做得出来而不做,那就是知而不行,和不知并没有什么两样。一定要知行合一,即知即行,才能够养成习惯,成为自己的东西,不再是故事中的情节。类似《三国演义》的人物,代代都有;所遭遇的状况,随时都会发生。衣服换了,地点不同,情节有变化,道理却是一样的。
  第三,人品宝贵,要培养有情有义的道德情操。
  一个人有没有价值?一个家庭能不能兴旺?一个国家是不是强盛?整个人类会不会共存共荣?关键只在一个“品”字。品格高尚,这个人就有价值。一家人品德良好,这一家庭必然兴旺。国民重视品德修养,这个国家自然强盛。人类全面提升品格,当然能够共存共荣。《三国演义》的重大启示,即在有情有义远比权贵名位,更值得大家尊敬。我们读《三国演义》,如果不能提高自己的人品,促进家人的品德修养,就等于白读。品字三个口,表示众人都这样说。不要自己夸口,要大家众口一致,认为我们的品德修养良好,才算数。读《三国演义》的用处,要在这里表现出来。
  一部《三国演义》,那么多人物。真正流传后世、传布的地区最广、受崇拜敬仰的人最多的,应该是关羽。大家都尊称其为关公。主要原因,即在关羽一生,所表现的忠义精神,令人十分感动,也觉得应该学习。关羽死后,在儒、道、释三大信仰中,都获得非常尊贵的地位。儒家尊称为武圣,和孔子这位文圣相当。道家尊称为关帝圣君,位阶也很高。释家则称为伽蓝菩萨,和观世音菩萨一样,家喻户晓。民间信仰,更把他视为财神爷,加以顶礼膜拜。
  关公的忠义精神,是现代人最为需要的。不忠不义的人很多,造成社会的不安。忠义仁孝智是三国人物的五道德,也是现代人应该拿来自我检讨的五大项目。如果谈《三国演义》,能够深切体会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知道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在哪里,有哪些唯恐为天下人取笑的忌讳,用来鉴古知今,并且由自己做起,那社会风气之端正就会很快了。

  3.《三国演义》可以分成那四大阶段?
  我们把《三国演义》分成四个阶段,分别为桃园三结义、诸葛亮下山、大意失荆州、三国归一统。并说明如下:
  (1)桃园三结义。
  要完成大事,凭个人单打独斗,根本不可能。刘备虽然贵为中山靖王之后,汉景帝玄孙。如果不能获得有力人士的支撑,恐怕穷其一生,也难有表现。有力人士,最好是有钱的金主,以及有势的力主。张飞生财有道,堪称金主;关羽武艺高强,当然是力主。刘备素有大志,平日专好结交天下豪杰。如今遇见这两位难得的人才,自然不肯放过。心想三人结为异姓兄弟,协力同心,必然可图大事。张、关两人欣然同意,在张飞庄后桃园中,焚香祭告天地,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有了坚强的组织,具备高度执行力。在缺乏令人注目的成果展现之前,仍然吸引不了大家的眼光。没有人把他们当成对手,也就不容易有所斩获。战乱中救了董卓一命,由于没有身份,董卓十分轻视。屡次建功,也等了好久才奉派为小县令,备受督邮的勒索。直到关羽温酒斩华雄,才获得曹操的嘉许。三英战吕布,曹操更加器重。引见汉献帝,认刘备为皇叔。曹操煮酒论英雄,把刘备的身份拉抬到当世少见的英雄。桃园三结义,加上曹操的赏识和提供机会,刘备集团的潜力,为水镜所重视。推介诸葛孔明,充当专业经理人,这才无中生有,造出一个蜀国来。
  (2)诸葛亮下山。
  水镜集团由司马徽出面,先布局,再造势,使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孔明提出三分的隆中决策,前呼后拥地应聘上任。然后新官上任三把火,把自己人和外人全都摆平。
  这一个人才集团,先把诸葛瑾和鲁肃安排在东吴集团,以便制衡曹操集团。现在看到刘备集团甚具潜力,而且缺乏军师,正陷于困境。于是决定布局,引出诸葛亮。
  时间方面,选定刘备跃马檀溪,惊魂未定,看到南漳美景,充满好奇心的时刻。派出牧童跨坐牛背,口吹短笛,见面就说出刘备姓名。然后介绍师父司马徽,引见水镜先生。趁机指出刘备至今落魄的真正原因,在左右不得其人。刘备被击中要害,赶忙请问奇才何在?司马徽只提伏龙、凤雏,不谈细节,使刘备获得十分深刻的印象。
  接着徐庶出场,表现得让刘备衷心折服。徐离职前力荐孔明,全力为诸葛亮造势。三顾茅茅庐,把孔明捧得天高,这才推出隆中对策,使刘备对三分天下,确信不疑。孔明下山,几番出奇制胜,对内摆平所有同仁,对外让曹操、孙权都刮目相看,奠定了顶级军师的崇高地位。水镜集团完全掌控刘备集团的人心,实在是最佳的控股方式。孔明完成隆中决策的使命,将蜀国推到三国鼎立的状态。
  (3)大意失荆州。
  魏、吴、蜀三大集团,一大二小,若是坚持联合二小对抗一大,天下殊唯统一。让魏国消灭二小,又不合天道人心。为了打破僵局,促进天下早日统一,唯有打破蜀国的联吴政策,再使魏国传入他人手中,以便三国归一。
  要打破蜀吴联盟,关键点在荆州。因为孔明向孙吴借荆州,一直拖延不还,使孙权耿耿于怀。孔明气死周瑜之后,水镜集团的鲁肃继任为东吴大都督,原本以为蜀吴可以相安无事,协力抗曹。不料孙权几次差遣诸葛瑾、鲁肃,向刘备索还荆州,好像不还不行。吕蒙接任都督,即屯兵陆口,时刻留意荆州动态,准备随时夺回。孔明委派关羽镇守,丝毫不敢怠慢。吕蒙于是和陆逊商议,自己托病请辞,荐由陆逊继任。陆逊年轻,关羽不放在眼下。又差人呈书备礼,用高帽子策略,将关羽捧得高高,完全失去戒心。吕蒙则率部众伪装客商,将关羽所设烽火台上官兵缚倒,长驱大进取得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吕蒙又设计活擒关羽父子。孙权劝降无效,推出斩了。张飞闻讯悲痛异常,神思昏乱,限三日内制办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伐吴,为部将所杀。刘备这时已是汉中王,为了履行桃园三结义的誓言,不顾孔明的反对,誓死攻打东吴,为两位弟弟报仇,因此病死白帝城。刘、关、张相继死亡,蜀国之气大伤,又和东吴结下深仇大恨,彻底毁灭二小抗一大的盟约。三国鼎立的局势,由取得荆州建立,也由失去荆州而解体。
  (4)三国归一统。
  《三国演义》的结局,是晋王司马炎比照汉献帝受禅予曹丕的故事,接受曹奂的禅让,即位为晋武帝。那时候曹操、刘备、孙权都已经归天。刘备的儿子刘禅用不着禅让给别人,便低头向魏国称臣,迁居洛阳,乐不思蜀了。东吴的孙皓,是孙权的长孙,以三国时代最残忍、最暴虐的君王而闻名。前后十几年,杀忠臣40余人。晋武帝兴兵讨伐,吴主孙皓大惊,把自己绑起来,率领文武百官向晋投降。
  司马炎统一天下,在位25年。他能够迫曹奂退位,实际上要感谢祖父司马懿的老谋深算,耐心等待。天道虽然好合却应该合乎天理。东汉13个皇帝,除了光武帝刘秀和明帝刘庄是成年后担当大位之外,其他都是未成年登基,甚至孩童时期就糊里糊涂地充数。桓帝、灵帝只活到三十几岁,已经算是长寿。好几位连过十岁生日的机会都没有。所以皇权旁落,宦官、外戚当权,以致互相残杀,动荡不安。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加上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狂语,当然不能够让曹氏统一天下。孙权性多嫌疑,杀人如麻。这样残暴的君王,也不能担当统一的大任。因此水镜集团,才看上刘备集团,千方百计推出主要成员孔明。司马徽心中有数:伏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后来刘备急于复仇,兵败猇亭。孔明辅助幼主阿斗,虽然六出祁山,却遇到司马懿的阻挡,弄得精疲力竭。司马懿吸取各方的宝贵经验,加上能屈能伸,耐力极强。逐渐将魏国的军政、经济大权,都揽在手里。司马氏一统天下,似乎是相当勉强的事情。所以晋武帝就位不到十年,便发生贾后之乱和八王之乱,引起五胡乱华。可见不能以道德统一天下,维持的时间不可能长久。
  桃园三结义种下三国鼎立的因,诸葛亮下山结成三国互争统一天下的果。大意失荆州种下三国归一的因,司马炎篡位,结成三国归一统的果。
第一部 桃园三结义

顶一下
(1)
50%
踩一下
(1)
5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