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老师:未知你教的是那门学科,亦难以理解你的年轻时有何抱负,细读你的短文。我只感到一种哀怨。除却你的婆婆妈妈还是些生活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一个侧面我想教育者的重任。”上面的这段评论是我的一位博友读了我昨天的日志《那些尴尬的事儿》一文后的评论。突然间,我想到一个话题,那就是关于人们对老师的定位问。鄙人认为,老师是人而不是神。
回想起老师地位的历史沉浮,我不禁感慨万千。
春秋时的《尚书》出现了“师”的记载,“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曰其助上帝宠之。”这里的“师”,即为今天的教师。“君”和“师”的责任都是帮助上帝来爱护人民的,从这句朴素的话中可以看出,人们将“师”与“君”相提并论,可见当时教师的地位是相当高的。
“老夫子”、“老师”、“师父”、“师长”、“师尊”、“尊师”、“先师”等作为教师的称谓,同样体现了“师”的尊贵。如“师父”,将“师”与“父”联系起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教师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这些称谓,无不折射出教师的长者地位,而古代对长者的敬重是今天所无法比拟的。
在唐代之前,教师的称谓重在“师”字,以“师”者的身份体现教师的崇高地位,而这之后,与教师称为有关的,慢慢体现在“教”、“授”、“学”上了。“教习”、“教谕”、“学博”、“学正”、“学录”、“监学”等都是唐代以后的称谓,这些称谓强调了教与学,将教师的身份、职业特征逐步显示出来,教师的地位却逐渐滑坡。
后来的“臭老九”,同样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称谓。“臭老九”原先并非独指教师,而是指知识分子,现在几乎成了教师的专利,意为地位最低下的人,可见教师对自身的认同感并不高。
到了现当代,教师的称谓又有了新的变化。“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称谓,它将教师从传道解惑中解放出来,将教师放在塑造人的灵魂的高度来认识,从而更加明确教师的职责。“春蚕”、“蜡烛”,这也是极富中国特色的称谓,它将教师的奉献精神完整地表达出来,让人看到了教师职业的伟大与无私。
下面,我就要谈谈对教师这个职业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我不赞同把教师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观点,理由如下。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灵魂”的概念。什么是灵魂?大致有这么几种解释。(一)宗教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二)指生命。(三)指精神、思想、感情等。(四)指人格,良心。(五)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我想第一种解释大概就是“精神、思想、意识”吧!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熏陶。教师无法改变学生的家庭背景;教师无法主宰社会风气;教师只在学校教育这个层面上能够有所作为,但并非能够确保有太多的成效。一个人成长受到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影响,学校教师不可能替代其他两个方面的作用。
第二种解释指生命,我们老师怎么可能给学生生命呢?那是学生父母亲的事情,简直就是天方夜潭。
第三种解释与第一种意思大致相同,我不作累赘。
第四种解释是“人格,良心”。虽然说我们教师的可以有所作为,但是我认为这更多来源了家庭的教育,特别是父母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更为重大。
第五种解释“比喻事物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我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他的思想和意识。根据上面的论述,我们老师又能够有多少作为呢?
所以,我觉得当初发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个漂亮的称谓的人居心何在,想突显什么?我认为那简直就是给教师戴上一个紧箍咒。所以就诞生出了“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那样极端的论调。接着,一旦学生没有教育好,上级领导骂老师不善教,学生家长骂老师不会教,社会舆论骂学校教育不行。据相关调查资料,许多教师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许多教师的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许多教师的心理已经不堪负重。教师没有健康的体魄、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又怎么能够教育好学生呢?简直就是中国现代教育的悲哀!
其次,是“工程师”一词,用在教师身上,我就更加百思不得其解。怎么说的?工程师的工作是根据自己的思想意识、知识水平以及工作经验来进行规划制定具体的施工方案。虽然说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也是有着具体的教育目标的,但是学生的成长必须遵循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而我们教师不可能提早或者推迟学生的成长。
同时,我们的教育本身就应该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的成长规律。虽然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信心满怀充满期待;虽然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因材施教谆谆教诲;虽然我们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严格要求尽心培养。但是,这一切都只是外因而已。一个人能否成才最为重要决定因素就是他自身的思想意识,也就是他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内因。虽然说我们教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志趣爱好等,但是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与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何况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树立与形成与他出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的社会氛围紧密相连。我们教师怎么能够一相情愿地认为自己能够改造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呢?一个人某种观念与信仰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地积累、沉淀、内化过程,我们教师又怎么左右得了呢?
最后,从学生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是(一)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二)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三)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四)学生有其独立的个性。
既然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那么我们教师就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人意识。既然学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那么我们教师就有理由相信社会会促使学生成长。既然学生都具有发展的潜能,我们教师又怎么可以用自己的视野与经验去限制学生的发展呢?既然学生有其独立的个性,那么我们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张扬他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制其发展。
所以,我说老师就是老师。首先,他是一个人,一个跟众生一样具有七情六欲的人;其次,他才是一个从事着一种特殊职业的人;最后,我们还是回到教师的定义来。教师是指受一定社会(或阶段)的委托,以培养人的专门教育工作者。
我疾声呼吁:“不要把教师当作神,教师是人而不是神。”我认为,这样的定位无论是对教师,对学生还是对家长来说,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