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你真的需要赚那么多钱吗

时间:2017-10-1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马原 点击:
你真的需要赚那么多钱吗
 
常识的悲哀
 
最近的三十几年,标题上的“金钱”二字出现和使用的频率奇高,盖因一句口号:时间就是金钱。全民说金钱已经说了三十几年,说得老百姓自己的耳朵也生茧了。
 
相信说金钱的,一定知道金钱是什么,一定知道金钱意味着什么;金钱即是国民的集体共识,也成为全数国民的常识。
 
既为常识,应该是大家都懂,都清楚,都明白。真的明白吗?
 
通常的理解,金钱等同于财富,这一点大家都不会有异议。按照词典的解释,也就是词汇的本义,金钱乃贵金属铸币,金银铜之类。今天的货币以纸质为主,金属币只是最小的面额,中国只有镍币,国外间或有铜镍组合或铜或镍也都是小面额。所以今天说金钱其实说的不是金属钱,甚至也不是纸质货币;金钱二字换成物质财富四个字最为切近。因为有些金钱的替代物,诸如证券不动产,甚至距离金钱形态更远的诸如版权专利,都与今天我们使用的金钱概念相吻合。
 
这里为金钱两个字啰嗦,明显是画蛇添足。因为每个说金钱的人说的也都是这个意思。但若论及金钱,画蛇添足的话还是要说。
 
金钱也就意味着物质财富。那么物质财富又是什么东西呢?
 
我们先来看看金钱对于人的意义。
 
有钱首先意味着生计不再成其为压力,你去赚钱,你的职业和付出换取的是解决生计压力。金钱在这一点上等同于生计。
 
但是职业和付出有时候会赚到比维持生计更多的钱,这部分钱便不再承担生计功能,变成储蓄或者变成积累财富的工具。所以金钱又不完全等同于生计,它似乎更像是前面说到的物质财富。它可以变身为建筑物(房子),变身为投资(金融),也可以变回到黄金,甚至变成土地。土地或房子也被称为不动产。这些方向完全符合今天人们对金钱概念的完整理解。
 
金钱走到这里已经偏离了初始的解决生计压力的路径,金钱的功能变身成财富的堆积。准确地说,这些方向全部指向一个目的,就是理财。前些年有一句广告语既睿智又打动人心: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一点令金钱具备了另一种功能,金钱成了工具,理财的工具。
 
从此出发做进一步的分析,金钱作为理财的工具,同时变身成其它领域的工具。我这里说的是游戏,游戏的工具,也就是玩具。
 
理财是为财富增值。这里说的理财绝不是指储蓄,而储蓄是典型的财富累积的手段;这个月结余100元,储蓄;下个月结余120元,储蓄。今天说的理财,说的是理财游戏。股票和其它证券是游戏,买家庭第二套(也包括多套)住房是游戏,收集古董文物或稀缺物是游戏,抵押专利版权都是游戏。金钱是游戏的工具,又是游戏的目标。
 
常识中金钱等同于物质财富的观念,在这里出现了断裂。我们如此辛苦地赚钱,居然是在游戏。金钱居然成了玩具,游戏的目标怎么又成了金钱本身?
 
 
金钱的蛊惑
 
不要小看游戏,游戏其实是人在温饱之后或之上的基本生存之必需;没有了游戏,人就不能称之为人。如果不假思索,我们会以为游戏只属于孩子,或者玩具只属于孩子;其实不然。
 
孩子的人生因游戏和玩具被赋予了具体的意义。一个滚动的花色球,可以让小婴儿玩上好几天。
 
一个金融创意(股票证券之类),可以让一个成人玩上几十年。
 
孩子和成人对游戏的态度有不同,孩子只关心游戏对象的变化,而成人对游戏的痴迷有着明确的功利心。
 
因此无论什么都可以成为孩子的玩具,只要它具备新鲜感的特质。新鲜感和变化是孩子游戏的基本前提,满足这两点,孩子的游戏就永远不会停下来。孩子的游戏完全没有功利心。
 
在多数情形下成人则完全相反。我不否认成人也有如孩子一般纯玩乐的时候,成人偶尔也会荡秋千,偶尔也会去K歌,年龄大了偶尔也会去公园里跳广场舞,但那都是偶尔。成人游戏的常态是要有输赢,而且每个加入游戏的人都是为了赢去玩,没有谁为了输去加入争输赢的游戏。回到正题,理财游戏意在赢钱。
 
以钱去赢钱,在多数人眼里是大聪明。相比之下,储蓄则显得过时,既老套又笨拙,所以效率奇低。
 
以我老母亲为例,她是有单位的人,16岁工作84岁去世,凡68年辛苦勤勉节衣缩食,储蓄总额仅30余万人民币。其中还包括先她去世的老父亲的份额。这种财富累积的速度在今人眼里无异于蜗牛,今天恐怕没有一个人会用储蓄的方式面对自己生计之外的金钱。
 
毋庸讳言,今天的钱比父亲母亲那个年代要多很多,也比那时候更容易赚。我这里指的是凭工作拿报酬,薪酬上涨了不止一百倍。我要说的不是薪酬,是个人劳动所得减去生计需要的剩余部分。在我努力工作的年份,一年下来的剩余部分,肯定超过30万,比父亲母亲两个人一辈子的剩余部分要多。这个事实很残酷。
 
我一直没有理财概念,一辈子做会计的老母亲为这个不止一次的斥责我,而且不止一次将我的工资卡上的钱变成定期存单。
 
此时此刻我忽然想起一件非常严重的事,那些存单!老母亲去世四年多了,那些存单在哪里呢?我甚至不知道她存定期用的是谁的名字,我的还是她的?这件事我完全忘得一干二净。老父亲走得早,先她12年。她在其后的12年里多数时间与我同住,间或回东北自己的家里小住上一段。她走时在东北老家,我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