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紧盯着视频里的示范动作,我还是有点发蒙。节拍太快,我跟不上,我能感觉到自己的动作很滑稽。儿子在一旁问我,“到底是先抬左腿还是右腿?”心里有火,但不能发作,只能面无表情回答儿子,“稍等一下,让我再看看。”
儿子刚上一年级,学校布置作业要孩子学习广播体操。有视频,需要家长陪着孩子一起根据视频动作来学习。那几天正好爱人出差,教儿子广播体操的任务落在我的头上。视频我看过几遍,对于我这样缺乏运动细胞身体协调能力极差的人而言,那些动作真的很难。先伸哪只胳膊先抬哪条腿又先向哪边转,我真的分辨不清。连续两个晚上,基本都是儿子自己照着视频练,我在旁边守着。可他还是有几节学不会,又担心老师检查,情绪很低落。
我不是一个宠孩子、溺爱孩子的父亲,但看到他因为学不会广播体操有情绪有压力时,还是有些心疼。我只能宽慰儿子,“你能学多少就学多少,回头学校老师会教你们的。”其实我也担心他万一因为自己学不会这些动作,拖了班里的后腿、自尊心受挫,暗地里也提醒小饭桌的老师,如果高年级的孩子在练习广播体操时,一定要带上我家娃。
教不了孩子广播体操,我自己没什么挫败感,反而有一点点不平:这本来应该是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为什么要让家长来陪着练陪着教?
和同事抱怨,同事倒劝我从另一个角度考虑:
“也许学校没有太多时间来专门教孩子这项内容,把这项内容教给家长,这也是给父母提供了一项和孩子互动亲子的内容啊。你现在总觉得这是在浪费你的时间,等孩子长大后,等你老了之后,回忆起来,也许这还是很美好的事情呢。”
哦,我还真是没从这个角度考虑过。我不知道如果以亲子互动而不是完成学校作业的心态来陪孩子练广播体操,我的“动作状态”会不会好一些?
我真不敢说出一个肯定的答案。朋友家的孩子上初中,开学初老师要求孩子们为班里设计班徽,很多家长感觉自己家孩子设计的LOGO太幼稚,干脆全家上阵,甚至不惜请设计公司帮忙。耐人寻味的是,那些明显带着成人色彩的作品,往往能获得老师的好评。
当朋友转述这些事情时,我对这些好评多少有些不屑,明明是自欺欺人啊。那个时刻我在想,我会用“亲子活动”的心态努力去接近这项任务吗?不能。我内心的亲子活动是通过互动以达成情感的交流,情感交流是不必拿来衡量比较的,而学校布置的任务,哪怕以“亲子活动”的心态参与完成,它最终还是要被他人判别的,虽然它客观上一定增强了你和孩子的互动。
二、
与爸爸们相比,妈妈们是否更乐意接受这些任务呢?在绝大多数中国家庭中,妈妈们投入在孩子成长教育方面的精力更多。也正因为如此,在有关家校互动的新闻中,妈妈们是绝对的主角。有趣的是,对于学校布置的任务以及对学校工作的配合,有的妈妈甘之如饴,“嘴损”的网友甚至会把这部分妈妈称之为“戏精”;有的妈妈对此却备感折磨,单单检查作业一项,她们就在社交媒体上上演了一部又一部“娱乐大片”。
咆哮“到底是什么关系”的妈妈也许还在继续咆哮,但她的戏份恐怕早已被另一位妈妈抢走:这位妈妈要检查儿子读课文情况并签字,儿子大声朗读,秋天来了,挂花开了……妈妈一愣,赶紧追问,什么花开了?!儿子嘀咕,挂花。妈妈开始狮吼,挂花?挂花?挂在哪里?儿子弱弱回答,挂在树上……
“剧情”有没有虚构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精彩程度足以见证陪孩子写作业的妈妈们有多么崩溃。新闻里说,原本乖巧的好孩子,作业时间一到,秒变成“熊孩子”,有100种方法等着逼疯陪读妈妈。难怪有人戏称,当代女性快速衰老的真正元凶就是陪娃写作业。
按说,妈妈们应该更在乎和孩子的亲子时间吧,辅导孩子作业、帮助老师督促检查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这明明也是促进孩子成长,为什么要抗拒甚至崩溃呢?今天一大早刷朋友圈,又被《陪娃写作业?算了吧,想来想去还是命更重要》的文章刷屏。家有学娃的家长,几乎每天晚上,都是一场耗尽精气神的“大战”。偶尔打开窗户透透气,却听到隔壁家也是声嘶力竭地吼作业。
那些刷屏的“崩溃”也许有些夸张。除了那种让人匪夷所思的作业,比如写一首校歌歌词、模仿《静夜思》写一首关于中秋的诗但其中不要出现“中秋”二字等奇葩“题型”,基本的课堂所学如果让家长配合检查我并不抗拒。在网络上掀起的“陪娃写作业等于要命”的娱乐大潮中,“花钱请人给娃辅导作业,换来家庭宁静和谐幸福”的段子也此起彼伏,但终归是段子,社会辅导机构可以帮助孩子校验对错,但对更多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写作业的好习惯还是要靠家长培养。
家长们一肚子牢骚,老师容易吗?家长要面对的只是一两个孩子,而老师要面对的却是几十个孩子。
同样是我那位孩子刚上初中的朋友,十一长假期间一起自驾旅游,每天晚上孩子都要抽出一两个小时写作业,写完作业她要检查签字,然后再把作业完成情况反馈到班级群,老师还要根据家长的反馈再一一回应,甚至做具体指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