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按照《明史·郑和传》的说法,“成祖疑惠帝亡海外,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寻找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实际是毫无根据的。
据成书最早的明朝官方史书《成祖实录》记载,朱允炆是在燕王朱棣(成祖)的军队进入京师(今南京)后,在宫中自焚的。但民间一直有他削发为僧,从地道中逃脱的传说,并逐渐演变为完整的故事,清初谷应泰作《明史纪事本末》,有《建文逊国》一卷作详细记述。
但建文帝流亡海外的说法,此前并无线索,以情理度之亦不可能。建文帝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一直未离开宫禁,建文四年(1402年)被推翻时才25岁,毫无社会经验,更无海外联系,在没有可靠的外力支持下怎么可能逃亡海外?
如果朱棣真的怀疑他未死,必定会立即大规模搜捕,何至于在官私史料中一无所录,连谷应泰也编不出什么具体情节?在国内也没有留意寻访追捕,怎么会查到海外去呢?退一步说,即使有建文帝逃亡海外的传闻,却没有任何对国内造成威胁的迹象,对朱棣而言,让建文帝终老海外不是更好的解决办法吗?再说,如果建文帝真流落海外,秘密寻访或许会有所得,如此兴师动众,岂不是通知他继续远遁吗?
郑和郑和
至于第二个目的“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这是历来帝王用事海外的普遍心态,只是从来没有哪位皇帝会花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接连六次(第七次是其孙宣德帝所为)下西洋,并且越驶越远,到了此前从未到过的东非。首次下西洋距永乐帝篡夺成功不过三年,而且在此前二年的永乐二年已经派宦官马彬使爪哇、苏门答腊,李兴使暹罗,尹庆使满剌加、柯枝等国,如此急迫,显示还有其特殊目的。
要说“耀兵”,总得与军事形势有点关系,而当时在军事上对明朝稍有关系的(实际还谈不上威胁)无非是蒙古、安南(越南)、日本,永乐帝都已分别处置。但于永乐三年(1405年)至五年郑和、王景弘的首次下西洋经过的却是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南巫里、古里,是经今越南南部至印度尼亚西群岛,或许还到了斯里兰卡。而永乐五年至七年的第二次下西洋到了锡兰(今斯里兰卡),航线与第一次大致相同,显然也与军事无关。
那么郑和究竟为什么下西洋呢?这要从永乐帝朱棣夺取政权后的形势分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将帝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元璋第四子燕王朱棣在北平(今北京)举兵“靖难”,至四年六月兵临京师(今南京),建文帝于宫中自焚,朱棣入城即位。
尽管朱棣顺利夺取政权,但如何取得合法性成了最大的难题。因此,他立即以利诱和威逼手段争取建文帝的重臣、文学博士方孝孺的合作,条件就是为他起草登极诏书,企图将自己的篡夺行为解释为周公在兄长周武王死后辅佐侄儿成王。方孝孺严辞拒绝,被灭十族(九族加朋友弟子)。
接着朱棣宣布革除建文年号,称洪武三十五年,取消了建文帝的合法性。以明年为永乐元年,表明自己直接继承太祖皇帝。永乐九年下诏重修《太祖实录》,据吴晗考证,这次和以后的重修,目的都是为了篡改有关史料,证明太祖皇帝生前早已属意于这位四皇子,因而取代建文帝完全合法。
尽管朱棣在这方面不遗余力,显然收效有限。如永乐元年曾下令“禁亵渎帝王之词曲”,限五日送官烧毁,“敢有收藏者,全家杀了”。这些词曲亵渎的对象如系历代帝王,大可不必在即位伊始就如此厉禁。朱元璋时实行严刑峻法,不大可能再有亵渎他的词曲流传,最大的可能就是民间因同情建文帝而流传的亵渎了朱棣的词曲。
朱棣的内心始终是空虚的,恐惧的,因为天下人都知道建文帝合法继承皇位又被他以武力推翻的过程。尽管他可以销毁证据,篡改史实,但这三年多的历史空白是无法填补的。
明成祖朱棣明成祖朱棣
历代帝王往往通过发现“祥瑞”,编造图谶,证明自己“天命所归”。但这主要用以起事开国,或篡夺之前,而朱棣是事后弥补,即使能骗后人,却骗不了当世人。所以他不得不乞灵于另一途径,制造梯航毕集,重译贡献,万国来朝的盛况,向天下臣民证明自己才是膺天运,继大统的真命天子。这才是朱棣派郑和率领史无前例的庞大船队、二万多士兵,“多赍金币”,“以次遍历诸番国”的目的。
果然,郑和的船队返回时,“诸国使者随(郑)和朝见”,还带回大批各国的“贡品”,尽管提供的“回赐”远高于这些物品的市价。有的国还专门派遣使者,如永乐五年,满剌加使者来朝。六年,浡泥(今文莱)国王麻那惹加那携家属、陪臣一百五十多人来朝,两月后病逝于南京。但这丝毫不减弱扩大“万国来朝”影响的效果。国王一行在福建登陆后,一路受到沿途州县隆重接待,到南京后皇帝多次赐宴,死后以王礼葬于安德门石子岗,并寻找入中国籍的西南夷人为国王守墓,每年春秋两季由专人祭扫。永乐九年,满剌加国王拜里米苏剌率妻子、陪臣等五百四十多人来朝。永乐十五年苏禄国(今菲律宾西南)东王、西王、峒王携家眷、官员共三百四十多人来朝,从福建泉州登岸后,沿途受到隆重接待,又派专使在应天府(南京)宴请接风,又陪同北上,到北京后朱棣亲自款待。使团留京近一月,三王辞归,又派专人护送。至德州时东王病殁,建陵隆重安葬。
郑和带回来的“贡品”中如果有见于古籍记载的“瑞兽”,或者中国从未见过的珍禽异兽,其作用更非同寻常。如永乐十七年郑和第五次远航返回,带回的贡品中就有阿丹国所贡麒麟,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所贡花福鹿(长颈鹿),足证圣天子的声威无远弗届,也证明大明已是千古未有的太平盛世,一向声教不及的远人才会贡献如此珍贵的瑞兽。皇家画师奉命绘图记载,文武百官观赏后恭呈颂扬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