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份工作在明报做见习记者,新闻室在三楼,社长室内在四楼。
不知怎地,十七岁好奇的我每晚收工,都会静静走上四楼,去张望坐在社长室里的金庸。
当年报馆没有排场,大门即是房门,每晚都可以看到他坐在一张普通的木台之前低头写作,一盏孤灯,照在白衬衫肩膊上。
那种感觉真是寂寂,呵,这就是读者最崇拜的写作人,杨过小龙女的创造主,他并没有出去接受群众赞美欢呼,他每天埋头苦干。
他是那样全神贯注,你需提高声音叫他,他才会抬起头来回应一声,若不,断不会察觉有谁在门外。
稍后,明报以其独特文艺气质迅速畅销,金庸名处双收,到今日,已是国宝级偶像人物。
可是,在我心目中,最深刻印象,还是那个在简陋社长室里埋头锄的金庸,那年,他不过三十多岁,老成持重,外观一如中年人,你可以说他从来没有年轻过,可是,他也一向不老。
接着的日子,大家都把他当老板看待,除了要求加稿费,我从不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