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女子持刀砍伤多名儿童,网上有不少现场图片,我不敢点开看。
警方通报有14名师生受伤,希望他们都没有生命危险,也希望他们在漫长的日子里能够疗愈伤口,肉体上的,还有心理上的。视频里有几个小朋友呆呆地站在那里,他们一定弄不明白大人为什么这样,世界为什么会这样。
和过去媒体报道过的几起针对孩子的暴力相比,这次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凶手是一个女性。我认真看了那个凶手的照片。中年妇女,红色上衣,黑色裤子,人比较胖,显示出她缺乏自我控制的努力。头发染过,那又表明她曾经的努力。两个警察一左一右架着她,她似乎仍然怒气未消,并没有低头。
这样的中年妇女随处可见。这就是这次凶案的可怕之处,她走在你身边,甚至都不会引起你的注意,媒体走访幼儿园周围的目击者,他们也证实了这一点,“看起来很正常,不像是精神病。”
她的凶器是一把菜刀,平时也许她就是用这把刀切菜。凶手和她的凶器,看上去都太日常了,这正是让人担忧的地方:案件越是显得日常,就越是难以防范。几天前,成都地铁里也发生过一起乘客伤人的事情,凶手也是一名女性。这改变了人们对“坏人”凶神恶煞的认知,危险可能随时到来。
女性凶手比男性凶手更让人震惊,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女性总是和施暴者无缘的,一个中年妇女应该是慈祥的、爱孩子的。被伤害的是幼儿园小朋友,这同样让人震惊。这已经是凶手所能伤害的“最弱小的人”,不管社会怎样,他们是完全无辜的,甚至还不能理解这个世界。这已经不是强者欺负弱小,而是弱者持刀砍向最弱者——这是我们能够想象的暴力的最极端的形式之一。
就现在媒体的报道看,重庆这起凶案,幼儿园老师和保安的反应是应该肯定的。面对突发事件,他们及时制止了犯罪嫌疑人。唯一可以反思的,也许就是幼儿园是否应该在校园外做早操。凶案正是在孩子做完早操,排队返回园内的过程中发生的。如果小朋友是在园内做早操,凶手就得重新寻找下手的机会,或许几个小时后,她有机会平息自己的怨气也说不定。
但是,幼儿园孩子在园区旁边的空地上做早操,本来是充满朝气又能给人安全感的行为。从我居住的小区楼下经过,下午放学的时候,接孩子的大人,队伍排到几百米。平常,幼儿园大门紧闭,从外面几乎感觉不到任何生机。这似乎给人一种“绝对的安全感”,但是小朋友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一定能够感受到某种紧张。
这就是我们焦虑的地方:我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安全的世界,但是现实逼迫我们,要时时提醒孩子世界是不安全的。大城市的小孩,从幼儿园开始就被以安全的名义严格地监管起来,家长们希望幼儿园能够装满摄像头,全天候无死角地监控孩子周围的环境,监控老师的一举一动。但是,重庆这次幼儿园凶案,再次提醒我们,危险之所以是危险,就在于它是不可预测的,某种意义上甚至是随机的。
几个月前上海那起伤害小学生事件,在谴责凶手之余,媒体也在试图通过还原凶手的人生轨迹,来探讨和检视城市管理中是否有应该提高的地方。人们相信,那种无端的暴力,背后总是有原因的,如果我们能够想办法化解这些潜伏在具体生命中的“暴力因子”,尤其是改善触发他们行凶的外部环境,我们就能有效避免暴力的发生。
媒体对这次凶案的反应,也颇耐人寻味。周围的媒体人,没有一个在为凶手“寻找借口”,几个小时过去,也没有看到任何有关凶手故事的报道。截图流传的朋友圈,有人说凶手精神有问题,也有人说她家孩子在幼儿园与小朋友发生矛盾,因为对处理不满,就去报复整个幼儿园——但是,还没有看到哪家媒体对这样的信息感兴趣。
没有对案发现场的渲染,也没有对凶手个人史的探究,媒体似乎失去了面对这起凶案的办法,财新网和澎湃新闻都只是简单做了事实报道。我周围的媒体人似乎更愤怒了,但是也更无力了,但是更重要的是失去了了解凶手的兴趣。一个中年妇女,很有可能是本地人,她拿着菜刀砍向儿童,凶手的“标签”并没有特别的指向性。中年妇女,这个形象在本质上就意味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当危险变得日常化,你又能做什么?
我们只能“接受它”,而不再想“理解它”。这可能是我们面对类似暴力事件的新态度,我们确实变得麻木了,除此之外,我们也想不到什么办法。“必须严惩凶手”,这当然是对的,但是也越来越变成一句口号。严惩凶手的目的,在于震慑那些日常生活中的人,在于提醒人们犯罪会导致自我毁灭,但是就全世界范围看,这种震慑效果都越来越小了。
我们只能告诉自己,这样的事情,绝对是偶然的。但是,我们在内心又绝对无法排遣掉对这种“偶然性”的担忧。家长能做的,或许不再是去理解社会,而是想办法面对自己。在新的“安全形势”下,如何让孩子无忧无虑度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