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又在博客上开骂,这次的对象不再是《无极》,而是单挑“文学评论家”白烨。
2月24日,白烨在博客上贴了一篇‘裹脚布式’的长文——“80后”的现状与未来。主要观点是,从文学的角度来看,“80后”写作从整体上说还不是文学写作,充其量只能算是文学的“票友”写作。“80后”作者和他们的作品,进入了市场,尚未进入文坛。
3月2日,韩寒在博客上大动粗口,痛斥白烨,所谓“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韩寒在该文中的一句话迅速成为名言:什么坛到最后也都是祭坛,什么圈到最后也都是花圈。
3月4日,白烨感到莫名惊诧,颇为委屈地质问韩寒,“这不是文学批评,这些语言已经涉嫌人格侮辱和人身攻击。”白烨进而举起道德大棒,“我希望这样一个事件,能为如何为网络立法和建设网络道德提供一个反面的例证。”
3月4日,韩寒迅速回应,讽刺白烨,“作为中国的文学评论家,特点和长项就是:1.不知别人所云。2.自己不知所云。3.不知所云还特能云。”
3月5日,白烨不堪韩寒粉丝的围攻,在博客上发完“我的告别辞”,随后博客便关张大吉,尸骨不存。弹指间,灰飞烟灭。
白烨被韩寒及其支持者骂关博客,是新浪博客的第一例,更是博客历史上值得书写的事件。它意味着:博客从单调的自留地功能向论坛功能的突围。同时,这也是一种警告:文学评论家的文化资本在网络暴政面前实在是不堪一击。
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是没罪的一个,可以拿起石头去砸那荡妇。
话虽如此,人何以堪?白烨终究是被小字辈砸得体无完肤,他的那个圈和坛里的亲朋好友,敢怒却不敢言,几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他说话。呜呼哀哉。
3月12日,白烨给记者发来短信,改变主意,拒绝采访,“我真的不好再说什么了,只想摆脱烦恼。抱歉并望理解。”
3月13日凌晨4时,韩寒给本报记者发来他对此事件的独家回应。
韩白博客大战已经偃旗息鼓,但网上的战争还在继续。目前,陆天明、陈染等著名作家已卷入此论战。
支持韩寒
我支持韩寒,他太了不起了
这个白烨气度太小,格局太小。有什么必要关博客呢?他就不该上网,自取其辱。白烨就是没本事混饭吃的典型,那点本事实在是混不下去,就转攻80后。上次蔡小飞的事,他写信给新京报社长告状。还有好多人,都是一路货色,天呐,这些人都恶心到什么程度了。韩寒说的那些都是对的,什么贝拉、妞妞、姝娟,他们全都往死里夸。据说给钱就说好话,这是对自己行业的污辱,别人为什么看不上一些文学评论家,不全是自找的吗?
你跟人家韩寒讲什么道德啊?你比人家差远了,人家起码挣干净钱,吃干净饭。他们这些所谓的文学评论家,原来对韩寒非常之不宽容。他们这个坛,那个圈,本来对年轻人就没什么帮助,还反过来指责。他为文学青年做什么了?贱,就一个字。没别的。
我对韩寒说的那些,一个字不落地完全同意,包括骂,我都觉得骂得太轻。这些人得狠狠地骂,吃点干净饭行不行啊?还瞎招摇,要不要脸?白烨就靠那个十来个人的圈子混,你拉我一下,我拉你一下,再跟着安波舜策划几本烂书。我非常瞧不起他们,他们只会从背后下刀子。
他们很渺小,搭理他们都是给他们脸。我支持韩寒,这个人前途无量。我刚看完他的《长安乱》,你看人家故事编得多好。那些所谓“文坛”上的东西,我看赶不上人家。我对韩寒特立独行的姿态非常欣赏。
我没什么不敢说的,我又不在他们那个文坛,我怕什么?韩寒掐白烨,是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力量,对腐朽的陈旧的力量的打击和正面对碰。
白烨关了一条通向新生活的道路
白烨关博客,如果按照网络的标准,那就是承认完全的失败了。当然,按照现实社会的标准,可以理解为有涵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他关闭博客这一行为非常愚蠢。因为他关闭了一种可能性,一条通向新生活的道路。
白烨不是网人,根本不懂什么是网络。在现实生活中被吹捧惯了,而在网络上没人知道你是一个什么人。上网的时候,他们还带着现实生活中的良好心态,觉得一亮名字,大家都应该尊重。他上网教人礼貌,他算什么?在网络上,他的话语权为零。而他自己还以为自己无穷大呢。你写的东西有道理,你的帖子有人愿意读,那你自然有话语权。而你现实中的身份,在网上没有任何作用。
文学早已经被白烨他们搞烂搞完了,文将不文,何谈什么坛?所谓“文坛”就是一个肥皂泡,一戳就炸了。一直没炸,那是人民群众做人厚道。
白烨这样的人,是不是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所谓的中国文坛,是否应该来个地震?作家告别铁饭碗,解散作协,不发工资,这样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