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简单,这种模式只能完成“养”,无法达成“育”,只能满足孩子的身体需求,但无法满足情感需求。这会导致留守孩子高发的心理亚健康——人类千百万年进化而来的父母养育,被祖父母养育强行替代,这是违反自然和人类生存规则的。
章子欣的奶奶说起孩子“谁对她好她就会粘着谁”,这句话并不只适用于章子欣。
“孩子有点自来熟,谁对她好她就会粘着谁。”孩子奶奶说。章子欣的妈妈曾某在2015年时,因为婚姻矛盾离家出走,父亲忙于工作,章子欣更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孩子有点自来熟,谁对她好她就会粘着谁。”孩子奶奶说。章子欣的妈妈曾某在2015年时,因为婚姻矛盾离家出走,父亲忙于工作,章子欣更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而且,从子欣的案件中,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老人们的防护能力,在别有用心的人面前,是多么不堪一击。这一点,不仅是乡村,就连城市中的老人们,不也是在专业骗子面前屡屡上钩吗?其中原因,不仅有他们逐渐跟社会脱节,更重要的是他们也有心理需求。要知道,一个留守儿童背后,就站着两个甚至四个留守老人。他们和他们的孙辈一样,缺乏天伦之乐,缺乏陪伴,他们孤独而脆弱,需要正常的人际交往和温暖。一旦某个人抓住这一点,很难不被攻破心理防线。
隔辈监护中孩子的安全取决于爷爷奶奶,但爷爷奶奶这道防线有着天生的漏洞。怎么补这个漏洞?特别像这个案子中,千岛湖本身就是旅游景区,人员复杂,让老人们担当起甄别坏人,与他们斗智斗勇的责任,实在是苛责。
所以那些把孩子甩给老人的为人父母者(无论是工作生活所迫,还是个人自由的理由),其实最需要反思,这个选择需要付出的潜在代价,可能是你和家庭都难以承受的。
三、熟人社会的漏洞
中国社会被称为熟人社会,这跟传统中家族宗祠有关。其特点是,人们意识里仿佛有道墙,用以分别熟人与否,只要你进入熟人圈,打上熟人的标签,意味着可以被信任,甚至可以被“超信任”——边界感、分寸感消失,熟人可以过问你几乎任何事,甚至干预你任何事。熟人可以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而不奇怪,甚至做一些过分的事而被原谅。
因此,在熟人社会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所有的规则、防范、分寸都是针对非熟人的。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种现象,在陌生人领域,我们会过分冷漠,警惕,深沟壁垒,虽然得到的温暖不多,但受到的伤害也少;但在熟人领域,我们却过分热情,轻信,宽容,虽然貌似得到了人际温暖,但受到的真正伤害也最多。
孩子受到性侵,高发于熟人之间,而且东窗事发被“压”下来的概率也不低,难道没有这种熟人逻辑在作怪吗?
想想看,章子欣的爷爷奶奶为什么会同意两个租客把孩子带走呢?恰恰是两个犯罪嫌疑人之前的水磨工夫。他们如果不是花时间通过“天天到果摊上买水果”,不是花500元租了老两口的民宿,不是“显得挺和善,还挺大方”,不是“买榴莲一起吃”“买150元的鸡现宰”,不是经常跟子欣玩……我想爷爷奶奶为人再如何轻信,信息再如何闭塞,也不会答应。
两个犯罪嫌疑人做的所有动作,说白了无非就是摆脱“生人”的标签,想办法从门缝里挤进“熟人”的院墙,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成了熟人,那么一切不合理都成合理,一切过分都会顺理成章,这就是熟人的威力,这也是熟人社会的危险。
特别想对那些责备两位老人的网友说:换做是你,一个月的“攻势”可能你不为所动,那么两个月、半年、一年呢?我们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我们和老两口没有绝对的不同,只是五十步一百步。否则,就不会出现那么多人为熟所累,为熟所伤,为熟所害。
从这个意义上,我赞同即便在熟人(包括家人)中也要有界限感,也要有分寸,也要有规矩,也要有所忌讳和顾忌。这些界限不仅可以更好地维系感情和亲密,在关键时刻,也许还能够挽救你自己和家人。
四、何以为父母
最后,要说说留守儿童的父母。2015年我们发布《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里揭示,全国有15.1%的留守儿童一年也见不到父母,更有甚者,4.3%的留守儿童一年到头一个电话都接不到!不是因为没有电话或者话费,而是因为,身为父母,他们认为这些不重要。他们认为,那些都是虚的,每月按时把钱寄回家才重要。
2017年我们又发布了白皮书,又发现了一个数据:有10%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已死!他们当然都还活着,但是孩子们用这样的“玩笑”来表达内心中对父母的怨恨之情。
美国心理学家布兰岱尔博士曾说“将分离视为死亡非常符合低龄儿童的反应……它代表了防御性的敌意,也就是说,如果你离开我,那么我希望是因为死亡”。
所以说,在留守儿童的家庭里,事实上存在一对关系紧张的主体,一方面是远在天边,对孩子关心陪伴普遍不够的父母,一方面是既渴望又怨恨的孩子。这种情况下,如果有第三方,哪怕是陌生人,表达了一点关心、疼爱(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孩子会比成人更快渡过防范期,甚至迫不及待的投入到这种盼望已久的“温暖”中——当我一次次看到监控录像里总是笑呵呵、好像很开心的子欣,我感到的却是深深的悲哀和心痛。
在一些留守儿童被性侵的案件中,有很多不是通过威胁达到的,而是通过这种所谓“关怀”,这是一种更阴险的恶毒,利用孩子们亲情缺口,利用他们内心的饥不择食,放出诱饵,实施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