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19年,大唐王朝开元七年,在历史上是一个平静的年头。
这一年,值得一记的几件事之一,就是五月份发生了日食。唐玄宗李隆基对此很不安,裁乐减膳,降低了生活标准。日食之后是连续的干旱,李隆基又被迫下令亲自核看囚徒的罪状,搞些减刑假释,以争取上天的宽免。
一切都很平常,然而,对于盛唐诗人来说,还有一些更重要的事情,正悄无声息地在这一年发生着。
王维的高端朋友圈
王维关注着这一年即将举行的京兆府试。形势对他很不利,一个叫张九皋的才子行情看好。此人很有后台,哥哥张九龄官拜左补阙,在吏部专司考试选人,他本人还受到了玉真公主的青睐,据说公主要把张九皋保送成第一名。
这些坏消息足以让人灰心沮丧。然而王维不愿放弃。他决定再度拜会一个人——岐王李范,也就是杜甫后来“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位。他是皇帝李隆基的弟弟,也是大唐诗歌俱乐部名誉主席。据说此人“爱儒士,无贵贱为尽礼”,常在家里搞文学party。
王维找到了岐王,说:“马上京兆府试,你妹玉真公主要保送才子张九皋,这如何是好?”
岐王终究爱才,很快下定了决心:“五天之后,你来见我,带上两样东西。”
他殷殷叮嘱王维,这两样东西分别是“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
五天后的一次聚会上,凭借着小清新的诗文和一曲琵琶,王维上演了一出“大唐好声音”。
岐王在一旁猛敲边鼓:“若使京兆府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
煽动之下,玉真公主已成了王维的铁粉——“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也就是内定王维当第一名。
京兆府试之后,王维的试帖诗《赋得清如玉壶冰》满城风传:“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虽然尚不如后来钱起的“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但也确是唐代试帖诗里的佳作。
功名路上奋马扬鞭
当王维在京城正少年得志的时候,同龄人李白仍然不务正业,学剑、修仙、学纵横术,什么都玩。
他游逛成都,走访司马相如的琴台,写下了不少诗赋和这位800年前的大才子较劲。
27岁那年,李白游历到襄阳,朋友圈里多了一位年长他12岁的孟浩然。
那些日子里,孟浩然和李白很可能一起喝了不少酒。某一次,他借着酒劲对李白说:“兄弟,说句心里话,我还想试一试,去趟长安。我觉得自己还有戏。”
李白要送孟浩然走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开元十六年三月,黄鹤楼。绝美无匹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由此诞生。
分别之后,两人明显加快了博取功名的步伐。已近四旬的孟浩然感到时不我待,直奔长安参加考试;李白则年近三十,他选择的道路是树立名声、先取外围。
就在孟浩然出发前往长安的前一年,朋友圈里传来好消息:好友王昌龄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极可能是这件事激发了孟浩然的功名心。王昌龄是干过农活的,我老孟世代书香,岂能不中?
飞舞的雪花中,孟浩然向长安进发。
到长安已是早春,然后孟浩然就落第了。
无法确切地解释他为何会落第。从开元十一年到二十三年,有王昌龄、崔颢、祖咏、储光羲、綦毋潜、常建、王维、薛据、刘长卿、颜真卿、贾至、李颀等一大批诗人及第。但这长长的名单中,就容不下孟浩然。
愤懑,痛苦,失望……孟浩然心里五味杂陈,滞留在凄风苦雨中的京城,觉得没脸面回家乡。朋友圈的气息十分低沉:“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唯一的安慰,来自于王维。他们在长安相遇,言谈十分投机。他们在当时压根没想到,未来两人竟被并尊为“王孟”。要知道,当时和王维齐名的可是崔颢,就是那个凭着“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秒杀李白的猛人。
王维宽慰着孟浩然:“放宽心回家吧,去痛饮田家的酒,去读些有趣的书,何必像司马相如一样非要献什么《子虚赋》,为功名所困呢!”
孟浩然淡淡一笑,饮尽杯中酒,给王维留下一首诗,作为最后的告别: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白衣飘飘的年代
孟浩然飘然远去了,而李白的活动越发频繁。
他的朋友圈质量猛进,有前辈诗人贺知章,有当朝权贵玉真公主、崔宗之、韩朝宗,有同辈诗人王昌龄。还有一些搞不清楚来历的怪人,比如一位号称“相门子”的岑勋,以及一个神神道道的隐士元丹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