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我国成年人平均每天读书的时间越来越短,而上网的时间越来越长。如果上网也被认为是一种阅读,那我们总的阅读时间是逐年增加的。但上网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阅读。
一个典型的上网者通常同时打开好几个窗口,开着聊天工具,每隔一小段时间就查看一下电子邮件。他很少在一个网页上停留多时,而是页面随着鼠标的滚轮上下翻飞。相对于长篇大论,他更倾向于看微博之类短小的信息。据说曾经有一个资深网民教一个新手如何使用浏览器,发现那个新手居然在读一篇文章,他被激怒了:“网页是读的吗?是让你点击的!”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能看完《战争与和平》了。高质量读书是要把自己沉浸在书中,有的地方反复看,甚至还要做笔记。这种读书法似乎有点丧失自我,人好像成了书本的奴隶。而上网时人则是一副居高临下的姿态,我们游离在内容之外,面对众多等着被选中的超链接,想点击哪篇就点击哪篇。可是在《浅薄》一书的作者尼古拉斯·卡尔看来,上网者才是真正的奴隶。相对于读书,网络阅读使我们记住的信息更少,理解力和创造力下降,无法形成知识体系——互联网把我们的认知变浅薄了。
网络文本的特征是具有超链接。设计超链接,原本是让读者可以随时点击相关内容,是为了更主动地阅读,然而多个实验发现,效果恰恰相反:读者总是毫无目的地点来点去,不但没有加深理解,甚至连读了什么都没记住。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被分为两组,一组读纯文本,一组读具有超链接的超文本,然后针对所读内容进行测试。结果,超文本受试者的得分明显低于纯文本受试者,而且文章中超链接越多,他们的得分就越低。现实中人们上网时,还要面对大量无关的链接,更不用说各种争夺人注意力的广告了。
为什么超链接使阅读效果变差?因为我们必须随时对点击与不点击一个链接做决定。一个人读书的时候调动的是大脑中负责语言、记忆力和视觉处理的区域,而对链接做决定则要调动大脑的额前叶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实验表明,网上冲浪可以增进做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老年人保持头脑年轻有好处,但坏处是牺牲了深度理解。神经科学家发现,网上阅读从硬件层面改变了人的大脑——一个没上过网的新手只要每天上网一小时,5天之后他的大脑结构就会发生可检测的改变!
多媒体内容也未必是好事。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被要求阅读一份关于马里的资料。其中一组的资料是纯文本,另一组的资料除了文本,还有一份有关的声像资料,受试者可以随意选择播放或停止。在随后的测试中,纯文本组在10道题中平均答对了7.04道,多媒体组只答对了5.98道。同时,纯文本组的受试者认为这份资料更有意思,更有教育意义,更容易理解,他们更喜欢这份资料。
多媒体、超链接、时不时蹦出来的聊天信息和新邮件通知,严重干扰记忆力。只有有意识的短期记忆,才可称为工作记忆,才有可能被转化为长期记忆。过去,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容纳7条信息,而最新的研究结果认为,人的工作记忆只能同时容纳2~4条信息。这样有限的容量,使短时记忆非常容易被无关信息干扰,导致过载。上网時分散的注意力,不停地为点击还是不点击做决定,都在阻碍我们把短期记忆升级为知识。
网上有些人只看标题就敢评论,根本都不知道文章说的是什么。逐字逐句地读书已经被快速扫描式“读网”取代。研究者用小型摄像机跟踪上网者的眼球运动,发现网上阅读模式是个“F”形轨迹:快速读一下文章的前两三行,然后把网页下拉,跳到文章中间扫几眼,立即跳到结尾,然后把目光停留在屏幕的左下角。大多数网页被读的时间不超过10秒,只有不到1/10的网页被读超过2分钟。
既然是“扫读”,深刻的内容就很难有竞争力。“点击排行榜”上的文章大多是短小精悍、配有精彩插图的,让人会心一笑,很机智却无智慧。很多流行文章用的都是相同的套路,没有真正的新意。与书籍相比,网上的文章是肤浅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卡尔认为,根源在于互联网技术。考察地图、钟表和书籍技术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会发现,技术不仅仅为思维服务,技术还能改变思维,比如地图就加强了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而互联网技术是用各种小信息去干扰人的思考。神经科学家迈克尔·梅泽尔尼奇说,多任务的阅读方式是“训练我们的大脑分给废物注意力”。
更进一步,卡尔认为Google正在把互联网向更肤浅的方向推动。Google的真正业务是搜索,利润的主要来源是广告。一个盯着屏幕看的用户不会给公司带来任何广告收入,必须让用户不停地搜索和点击。正如用户体验设计师伊里诺所言,“Google的核心战略就是让用户快来快走,它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战略服务的”。对Google来说,短而新的信息可以带来更多点击量,其价值远远超过经典的长篇大论。它将所有书籍内容上网,正是把书籍变成可搜索的短信息的集合。
不过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则对肤浅信息的流行有不同的解释。在《达蜜经济学》一书中他提出,廉价必然导致低俗流行,这符合阿尔钦-艾伦定理。这个定理认为,如果低品质苹果和高品质苹果同时涨价,那么人们将更乐意买高品质苹果——反正要花很多钱,还不如吃好的。在通信和交通手段不发达的时代,出门看一场戏剧往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金钱,所以要看就看个经典的,而且那时的戏剧往往很长。同样的道理,在纸张发明之前,竹简是费力而昂贵的信息载体,所以那时候的书,本本都是经典。
如果获得信息很容易,我们往往更倾向于接受短小轻快的内容。这有一个心理原因,就是期待和尝试的乐趣。点开一个链接就如同打开礼品盒,各种短小信息构成了“期待—尝试—发现”的快乐之泉,人们享受这源源不断的小乐趣。另外,很多时候完成一项工作的乐趣集中在开始和结束,而不在漫长的过程中——我们喜欢不断地开始和不断地结束。我们在网上追求能够立即获得满足感的小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