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一首苏联歌曲曾深深地打动过我,歌名叫《小路》。几十年过去了,那歌词我还清楚地记得: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一直通往迷雾的远方。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跟着我的爱人上战场……
每当我哼起这首歌的时候,我就会思绪放飞,想起我上小学时,每天要穿过的那条树木参天的小路;想起野营拉练时走过的荆棘丛生的小路;想起哥哥们插队时我去过的乡村宁静的小路。
小路,留给我美好的想象。随着年岁的递增,渐渐明白,《小路》这首歌曾鼓舞激励多少热血青年奔赴卫国战争前线;也让我明白,生活的路,也是弯弯曲曲的,不会那么平静。可让我真正看到小路背后所蕴涵的博大和她背负的重任却是十多年前,我随文艺界去井冈山采风,荣幸地走在一条极具历史意义的小路上。这条小路叫“朱毛挑粮小路”。
那天,五百里井冈笼罩在细雨朦胧中,连绵的竹海摇曳着,发出的涛声似黄洋界上隆隆的炮声。我们伫立在那条小路上,听导游讲述小路的不平凡来历:一九二八年四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整编后改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四面崇山峻岭,地势极其险要。那时,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艰苦的生活环境,加之敌人的经济封锁和围剿堵截,使红四军渐渐处于断粮的境地。为解决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发起了一场“下山挑粮”的自救运动。毛泽东、朱德亲临一线,带领红军战士们每天往返五十多公里,硬是靠肩挑背驮把三十多万斤粮食运上了山,从而粉碎了敌人欲将红军困死在山里的阴谋。
听着听着,我忽然想起小学课本上读过的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这是一个至今仍家喻户晓的朱德和红军战士们挑粮进山的故事。这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
望着眼前弯弯曲曲的小路,回忆着课文里描述的细节,我思绪万千,透过朦朦的细雨,我仿佛看到当年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们,他们奋力肩挑背扛,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不只是一条普通的挑粮小路,肩负的也不仅仅是扁担、箩筐、粮食。他们是在那泥泞的小路上奋勇开辟,开辟前途,开辟希望,开辟理想,开辟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胜利之路。他们又从那条小路出发,进军赣南,直取闽西,翻越雪山,走过草地,转战延安,挥师华北,挺进北京……经历21年浴血奋战,终于探索出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之路,并在雄伟的天安门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几年以后,又一条小路,走进我的心中。它的名字叫“小平小路”,也有人亲切地称为“小平小路”。
“小平小路”不宽不长,仅一点五公里,类似农村的小田埂。那是一九六九年十月,被打成“党内第二号走资派”的邓小平秘密“下放”到江西,住在南昌步兵学校的一座“将军楼”内,并在其不远的新建县拖拉机修配厂接受劳动改造。
邓小平每天去修配厂劳动,要绕很远的路,那时邓小平已是六十五岁的老人,工人们考虑到他的年纪和身体以及他特殊的身份,便在他的住地“将军楼”与工厂之间修了一条小路,让他走一条最近的路到厂里上班。在那个年代,许许多多善良的人们只能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对一位老人的关爱和尊敬。后来这条路就被称为“小平小路”。
邓小平在这条小路上行走了三年四个月,身处逆境的他,不畏厄运,不畏严寒,从容平静,心怀高远,在这一千二百余天的日子里,他以一个钳工的平常心态与一个伟人的智慧和胸怀,忧虑着中国的前途与命运,思考着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振兴,萌发着建设美好中国之路。
当中国风停雨定、云雾散开、漫天霞光的时候,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人们看到,邓小平在江西这条小路上孕育的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终于为国人倾力实施,掀起了滔天巨浪,中国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我由“小平小路”想到十多年前走过的那条“朱毛挑粮小路”。历史竟有这般的相似,“朱毛挑粮小路”和“小平小路”,都位于江西革命老区的红土地上,这两条普通的小路,不仅见证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曲折、波澜壮阔的历史,更见证了毛泽东、邓小平两位历史巨人探索真理之路的巨大勇气。
留在我心中的两条小路,给人悠远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