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德国,超过95%的企业是中小企业,德国人79%的工作岗位由中小企业提供。在中国,中小企业同样重要。
为什么“隐形冠军”在这些准入门槛不高、竞争可能很激烈的市场能长期生存和发展?
如果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细分市场都存在一个特点,即消费者的“更换成本”较高。比如,一位画家或者专业绘图者对文具的要求必然很高,如果贸然更换品牌,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
另外,这些企业也非常理解消费者,它们不断创新,满足新需求,而且,把产品做到极致,最大限度地“讨好”消费者,从而让自己永远领先潜在对手一个身位。因此,客户有较高的黏性。
“隐形冠军”做的第二件事,是为其他生产最终产品的企业提供零部件,它们是2B(ToBusiness,即面对公司)的“冠军”。比如,在汽车行业,它们是大型车企的零部件供应商,生产轮毂、点火装置或者车载电子系统等。
在德国,无论作为中小企业的“隐形冠军”,还是大型制造业巨头,一流的技工群体都是企业最坚实的“技术基础”。这与德国的“双元制”职教体系密不可分。
所谓“双元制”,一元是企业,另一元是职业学校,即校企合作办学。在德国,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即已获得企业的录用意向,可以说是“委培”。
“委培”的好处在于,企业深度参与课程设置,“学徒工”学习的东西正是企业所需要的。在一些地方,职校的全部课程都由企业安排,40%的课程在职校课堂完成,60%在企业实践。在“双元制”模式下,学费一般都由企业承担,学员的流失率(即学成后离开企业的比率)很低。
德国学生一般在10岁左右即面临人生第一场职业选择,那些对通识教育感兴趣的学生进入文理中学,9年之后参加考试,进入普通大学学习。其他有意愿成为技术人员的则进入实科中学和普通中学,一般是6年制,毕业之后开始找工作,找到工作即成为学徒工,接受职校和企业的“双元制”教育。
企业发展最终是靠人。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