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李益在《春夜闻笛》一诗中所写的情境,完全是思归之情。那“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之中,有悲泪里涌动着的遗憾和怨望,也有春望里拥有的真情和渴求。而诗中另一句“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就更显思归之心了。那种士卒的乡愁,迁客的归怨,被军中吹笛人所点燃。可以感觉得到,春夜犹寒,羌笛凄厉,想起那大雁北归,仿佛诗人北归中原的迫切渴望。
孟郊也有吟诵春夜思归之句:“独向阶前立,子规啼不歇……争得明镜中,久长无白发。”诗人置身纷乱的中原,有一种思归往昔的惆怅心绪,那是春夜的忧伤,也是春夜无月时光的悲情低吟。杜甫在《春夜喜雨》中思乡,于是便有了“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也曾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思乡,也便有了“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诗圣与诗仙,同在春夜写诗,也同样写出了春夜思归之情,让我们在古诗音乐般的抒情中,看见了梦境般眺望的目光。
陈子昂在《春夜别友人》中,写出了“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的宴饮相思,也写出了“对此芳樽夜,离忧怅有馀”的离别惆怅。春夜,在诗人与友人之间,是一种“未别盼归”的复杂思绪,是情谊所致,也是诗人心境丰沛的展示。唐代词人韦庄有一名句:“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写得与众不同,显得幽默俏皮。按照常情,天涯游子都盼归故园,未归心情倍感惆怅。而他截然相反,偏说归乡了反而就要“断肠”了。事实上,韦庄老家在陕西,他流连于江南“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的风光佳景,喜欢在风月繁华之地纵情畅游,写诗饮酒,好不风流。
春夜思归,那是一种生存风情,也是一种诗意的似水流年。许多文人墨客,让我们想象到“思”的牵挂,也体会到“归”的热切与真挚。“近乡情更怯,不敢看来人”,这是多么情真意切的表达。“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又是多么生动鲜明的情趣传递。还有“无颜见江东父老”,写出绝望心境中的惨烈与悲愤。更耐人寻味的是,战国时的苏秦,游说秦王不成后回到家里时,看着他裘蔽金尽,形容枯槁,“妻不下衽,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其窘促之状,恰如唐人诗中所写:“归来无所利,骨肉亦不喜。黄犬却有情,当门卧摇尾。”这种情况,让人揪心,甚至比项羽最后的悲愤呼号还要令人心痛,乃至让人绝望。
记得大文豪普鲁斯特,也曾感伤地描写思归心情。他很有意味地说,“我们徒然回到我们曾经昼思夜想的埋葬过温馨童年的地方。我们绝不可能重睹过往的一切,因为它们不是寄形于空间,而是存储在时间里。时间,恰恰是时间发生了变化,重游旧地的人已不再处于曾以自己的热情装点过那个地方的童年。”这倒让我想起了顾况在《听角思归》中有一句:“此夜断肠人不见,起行残月影徘徊。”那种梦境寄寓的思归之情,愁肠欲断,而又无人知晓。更可见,在残月相照之间,只能在消失的往事记忆里独自徘徊。
儿时春夜,我看着屋檐上燕巢,被一群猖獗的麻雀侵占了。而那燕子带着一家老小,站在月光下高高的电线杆上,望着自己的巢穴无奈地哀鸣着。我感觉心痛,便想起了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想,夜色里的燕巢,就是燕子的家;那家没有了,该有多么沮丧。我想着,便又想起另一句思归之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出自《诗经·小雅》的诗句,似写春夜,实写思归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