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理性地赞美“乡愁”

时间:2022-03-1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刘永章 点击:
  古往今来,久居异乡的人,一般都会有“月是故乡明”的情结,俗称“乡愁”。这也许就是美学所谓“距离产生美”的心态吧!
 
  “乡愁”是对故乡独特的美好事物的怀念,今天已经成为“故乡美”的代名词。写“乡愁”是文艺作品的永恒主题之一。但是,古今“乡愁”的内涵是不大一样的。古代多是怀念人,而且是真“愁”;今天多是怀念物,未免有几分“强说愁”的诗意浪漫。这是由于社会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因通讯不便,甚至往往遭受离乱之苦,尽管他乡风景异常秀美,“游子”也会发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怅叹。然而今天,通讯便捷,社会安定;“游子”所感到缺憾的,只是在建设“大美中国”过程中故乡某种“小美”的遥远或消失,于是,有的怀念故乡的“山林溪水”,有的怀念故乡的“风味小吃”,有的怀念故乡的“山村古镇”,有的怀念故乡的“戏曲方音”,有的怀念故乡“大杂院中的和睦相处”……这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乡愁”,的确令人神往,值得怀念!
 
  可是,今天也有写另一种“乡愁”的,即留恋不复存在的落后甚至有害的旧物。比如“炊烟”,本来是旧农村生活条件低劣年代的无奈现象,告别了“炊烟”标志着农村的文明进步,并非什么憾事。然而近日读到一篇《怀念炊烟》的散文,着力描绘出一幅幅旧农村的“炊烟画”,延续千百年来文人心目中的农家炊烟的“诗情画意”。该文细腻地描写了“炊烟”在不同时段、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风景”变幻:早晨,“淡蓝色的炊烟……肆意分割着乡村那方清新的天空”;晌午,“滚滚浓烟,在湛蓝的天宇下轮廓分明”;黄昏,“袅袅炊烟”,“富有诗意的情调”。然而文章认为,“最具神韵的首推雨雪天的炊烟”:“梅雨季节”,炊烟与烟雨糅合在一起,“渲染成一幅江南特有的水墨画”;雪天,积雪“与烟囱里冒出的温热淡蓝相映成趣,为乡村增添了不少人间风致”。而这一个个的“风景”是由农家“女人”创造出来的。“如今,许多农村都用上煤炭、液化气和沼气,柴草只供不时之需,真正意义上的炊烟正一步步远离乡村。也许有一天,我们只能从纸上寻觅这一乡村特有的风景”。为此,文章说,要及时在今天“流金岁月里怀想”故里的“炊烟”。
 
  反复阅读了这篇作品,先是觉得炊烟似乎挺“美”,后又怀疑了,“炊烟”真的值得赞美吗?
 
  炊烟之“美”仅仅是表面现象,实质是污染蓝天、危害人身的有害气体,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物质成分,其直接受害者便是烧锅做饭的“女人”!凡是有旧农村生活经历,并且亲自点燃过烧柴、目睹过灶墙乌黑的人,大概都有被烟熏火燎得眼酸流泪、咳嗽不止的体验;尤其是“雨雪天”,痛苦更是加倍!且不说文盲“女人”不会写赞美“炊烟”的诗文,即使是文人墨客,在此时此地怕也难有讴歌“炊烟”的诗情画意吧?即使写诗文,也必是另一番情调。殊不知,当欣赏炊烟“神韵”者观望“炊烟”之时,烧饭的“女人”正在咳嗽流泪呢!
 
  《怀念炊烟》一文实际上已经写到了炊烟的污染情景(“肆意分割着乡村那方清新的天空”“湿柴因为难烧着而窜出滚滚浓烟”),却避而不用“污染”“黑烟”两个词,而强作“水墨画”看待。据说有两个理由:一是认为古代诗人早有赞美“炊烟”在先。如,唐代王维曾有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诚然,古代诗人作品中确有对农村“烟”的描写,而“炊烟”一词却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据《辞源》考证,古代把烧饭的烟火称为“炊火”,把飘动的尘埃称为“炊累”,两个词合起来才与“炊烟”词义相当。古人没有大气污染的问题,描绘“烟”不足为怪;今人应当“与时俱进”,体现今天的价值观,不宜“古云亦云”。二是认为“炊烟”与高大烟囱冒出的“废气”不同。这一“理由”显然属于认识误区。早在2004年10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曾经发表一份联合声明,指出农家使用牛粪、树干、农作物秸秆和煤炭作为炊事燃料,它们产生的浓烟中所含的颗粒物和化学污染物被人吸入肌体后,会大大增加罹患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风险;发展中国家因呛人炊烟每年导致160万人死亡!受害者主要是妇女和儿童。我国早在1995年就率先大力发展沼气、天然气,改煤为电等,使许多农村逐渐摆脱了“炊烟”之苦,受到了广大农民特别是农妇的欢迎,没有听说哪个村民“怀念炊烟”!
 
  事实说明:“文学”不可以完全置“科学”于不顾,更不可无视民情的好恶。“怀念”的“乡愁”,理应是希望留住或重现的真善美,而害人的“炊烟”之类不宜过度“怀念”赞赏。***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对生活素材进行判断,弘扬正能量,用文艺的力量温暖人、鼓舞人、启迪人,引导人们提升思想认识、文化修养、审美水准、道德水平”;要“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讲话还引用了鲁迅先生的名言:“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据此,启示人们:文学反映生活之“美”,必须首先“进行判断”;如何写“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不妨借鉴借鉴鲁迅先生《故乡》中所呈现的那“将有三十年”前的美丽“乡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