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一个人不需要严肃得像作报告或写论文。赞美之词需要自然流露,需要在一定场景下有感而发,不要给人以“拍马屁”之嫌。
有一位颇具文才的作家叫霍尔·凯因。他的作品很有生命力,他出身卑微,只念了8年书就辍学找工作养家。不过,他很喜欢十四行诗和民谣,特别崇拜诗人但丁和欣赏罗塞迪的文学与艺术修养。
有一天,他一时兴起,写了一封信给罗塞迪,赞美他在艺术上的贡献。罗塞迪非常高兴,心想:“如此赞美我的人,一定也是很有才华的人。”于是就请霍尔·凯因来伦敦当自己的秘书。
这是凯因一生的转折点。自就任新职后,他和当时的文学家密切往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鼓励,再加上自己不断的努力,不久,其文学名声便远扬各地。
诚心的赞美就有这样不可名状的威力。凯因的奉承可以说是说到了点子上。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任何人都是喜欢被人奉承的,也喜欢自己奉承自己。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意志帝国惨败,德皇威廉二世顿时成为全世界都讨厌的人,连自己的国民也与他为敌。正当他准备亡命荷兰时,突然收到一位少年的来信,信中充满了一片稚子之情和赞美辞:“不论别人怎么想,我永远爱您!”
威廉二世看了这封信,异常感动,立刻回信给少年,希望能和他见面。少年的母亲带着他去见威廉二世,意外地促成皇帝和少年之母的一段美好姻缘。
任何人都不会拒绝别人真诚的奉承,包括领导。拿破仑对善于奉承的人很反感,这一点很多人都知道。有一个聪明的士兵却来到拿破仑面前说:“将军,您最不喜欢听奉承话,您是真正英明的人啊!”拿破仑听后不仅没斥责他,反而十分自豪。
这位士兵对拿破仑的脾气秉性摸得很透,深知他讨厌奉承的话;但这位士兵又绝顶聪明,他准确地捕捉到了拿破仑的这一性格特点。
由此可见,奉承可以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世上没有人能对奉承无动于衷,只不过奉承技巧高低而已。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过:“每次有人捧我,我就头痛,因为他们捧得不够。”由此可见,高帽子人人喜欢戴,可是奉承却并非人人都会。
还比如,你见到一个四十多岁的人,就问:“你三十几了?”他回答:“不止,四十多了。”你赶紧说:“怎么会,看上去这么年轻,顶多也只有三十几岁。”人人都希望自己看上去年轻。将人的实际年龄尽量说小一些,以赢得别人的欢心。同样的道理,为满足别人的一种虚荣心理,将他用的东西价钱夸大。比如别人穿了一件二百元的衣服,你就说:“你这件衣服三百几啊?”对方说:“没有,才二百多。”你就装吃惊地说:“怎么会!这么好的衣服怎么也得三百多。”对方说:“真的只有二百多。”这时你再感叹道:“你真会买衣服,这么漂亮的衣服才花二百多!”如果你这样做了,相信效果肯定不错!
赞美人的方式是各种各样的,而且是千变万化的,在嬉笑怒骂间常可收到出奇的效果,从而增进与朋友间的友谊。而了解他人的心理则是赞美人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因为是否了解他人的心理,决定了你的赞美是否恰当,成效是否明显,也是衡量你赞美人水平高低的标志。
赞美奉承成功的一个诀窍是,只有谙熟了对方心理,才能辨别其优缺,“顺藤摸瓜”,你的马屁才能准确定位,并尽可能触及其最美的那一部分。对方在欣喜之余,会视你为知己,继续向你袒露心怀,使你不断捕捉赞美的闪光点,你的赞美也才更加得体,游刃有余。如果不了解他人心理,你就不知道他有何可赞之处,更不知他需要什么。
当然,了解他人心理,不仅要抓住对方大致的心理活动,而且要于细微之处下工夫,利用细小的刺激来影响其特定情形下的心理,从而使你的赞美既巧收“润物细无声”之效,又有极强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