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优势(12)
时间:2022-06-1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李健 点击:
次
从上文可以看出,姜子牙在遇到姬昌之前是个破落的草根,而他在经过一番努力之后,才最终当上了大周朝的开国丞相。
按理说,像姜子牙这样的出身,怎么能获得文王姬昌的垂青呢?我觉得方法无他,唯靠名望。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有名望的好处。有了名,就有了钱,就有了利,也就有了社会地位。西方社会学家把名望地位称作“文化资本”,在一定意义上说“名”是一个意识领域里的资本。所谓资本,就是本钱——有了名,当然也就有了本钱。
在商海竞争中,“名”是很重要的一项资本。所谓“品牌”效应,说的就是“名”的作用。在文化领域,名也一样重要。有了名,名头大,当然竞争力就强;名头小,在同别人竞争时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在政治领域,名望也同样重要。《三十六计》中有一招叫作“借尸还魂”,是说要借别人之尸来还自己之魂。
种种现象告诉人们,在人类的社会竞争领域,“名”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资本,或者说是本钱。拥有了“名”,也就拥有了更多的竞争优势。按照西方社会学惯例,我把这个优势称为“文化优势”。在这里,文化优势不是指你有多高的文化水平,或者学识学历,而是指“名望”“地位”“社会认可度”,等等。
文化优势是社会优势中的一项重要优势。许多时候,只有金钱优势还不行,还得拥有社会文化的认可。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有钱的人非要自己出书,或者非要加入某某协会的原因了。
在职场和别人竞争,必须懂得厘清自己的优势,盘算好自己的本钱。其中,“名”是一项非常有用的本钱。拥有了这个本钱,就会有更多的人认识你、认可你、关注你,从而也就给你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有利条件。这就是说,在职场竞争中,要懂得“名”的重要性,要盘算自己在“名望”方面的优劣情况。同时,要尽量经营自己的声誉,努力出“美名”,靠“美名”以成事。
说到靠“名”来立业,其实古往今来有许多据此而成功的案例。其中有一个人,一辈子都罩着神圣的光环,从刚开始出道,到初入职场拼杀,到最终功成名就,一直都有着非常好的名声,而他也没钱没权,完全靠着自己的“令名”而一路名扬海内,最终建功立业,名垂千古。
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实事求是地讲,诸葛亮遇到刘备的时候,是个才28岁的小伙子。据史书记载,刘备请诸葛亮是“三顾茅庐”,但也有的史书上并非是这样写的。但不论事实怎样,诸葛亮如此年轻就受到刘备重视,这充分地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诸葛亮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刘备才会重用他;第二,刘备认识到诸葛亮不是等闲之辈,因此才愿意把诸葛亮揽在身边。
历史上,有许多怀才不遇的才子,他们也有文韬武略的本领,却不为帝王将相们所知,只好蹇塞一世,一事无成。而诸葛亮这么年轻就受到重用,这只能说,是因为刘备充分地认识到诸葛亮的价值。
假如我们把刘备比喻成一个买主,把诸葛亮比喻成一件商品的话,那么,在这场交易中,刘备缺少打天下的工具,所以要买一件工具来帮着打天下,而诸葛亮的智谋正是刘备所缺少的,因此,两人一见面,一拍即合,买卖成交。
事实上,刘备是如何知道诸葛亮的呢?我猜想,肯定是诸葛亮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名气,而这个名气又传到了刘备的耳朵里,所以引起了刘备的重视。关于这一点,《三国演义》中甚至还演绎出了“三顾茅庐”的情节,千百年后为人所津津乐道。我个人觉得,虽然《三国演义》中有很多虚构的成分,特别是“三顾茅庐”之说很有些夸大其词的嫌疑,但是,《三国演义》确实是中国古代智谋小说的经典,它反映的谋略规律至今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从这个方面来说,《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可能不真实,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这本书所提到的“本真规律”的研究和学习。
下面我们以《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为例,具体分析一下诸葛亮是如何运用“名望”的资本来钓到刘备的。
《三国演义》中提到,刘备被曹操打得大败之后,跑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身边的大臣蔡瑁设局陷害刘备,结果刘备逃出,流落荒野。在这里,刘备遇到了一个奇士,这个人就是司马徽,名士庞德公送号“水镜先生”。
司马徽这样一个当世高人,毫不留情地对刘备说:“你之所以被人打得到处逃窜,不得不寄人篱下,就是因为你身边没人。”
刘备当然不会服气,他争辩说:“备虽不才,但是我手下也人才济济,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羽、张飞、赵云之流。这些人都竭力辅佐我,怎么能说我手下无人呢?”
听到刘备这样说,司马徽说:“关、张、赵云,这些人都是万人敌,但是没有善于运用他们的人啊。而孙乾、糜竺这些人,只不过是白面书生罢了,非经纶济世之才也。”
刘备于是问司马徽:“你说这些人不行,那到底谁可以用呢?”司马徽告诉刘备:“今天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
刘备从司马徽言谈中窥见其见识不凡,急忙追问:“奇才在哪里?是什么人?”
接着,那句彪炳史册、震撼天下的司马徽式的广告语出现了——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听了,忙问:“伏龙、凤雏到底是谁啊?”
司马徽抚掌大笑说,打死我也不告诉你——狠狠地吊了一下刘备的胃口。
就这样,刘备从司马徽这个当世高人口里知道了两个人名——伏龙、凤雏,而且还知道了这两个人都是奇才,两人得其一即可帮着他打天下。
于是,第一个回合顺利结束。诸葛亮的大名虽然尚未真正灌输到刘备耳朵里,但是,“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的观念已经深深印在刘备脑海里了。人还未出场,已经如雷贯耳了,诸葛亮不是人才,还有谁是人才?
紧接着,第二波次的扬名行动开始了。这次换了主角,担纲主演的名叫徐庶。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