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当的提问,能迎四方宾朋,能引众人思考,能让人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不适当的问话,会得罪大众,破坏氛围,惹众人“言”诛口伐。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避免恶语伤人,殃及无辜,要注意问话的技巧,只有恰当的提问,才能达到顺利沟通的目的,使交谈的局势和结果对自己有利。即使初次见面的人也不例外。有的人问话一出,便立即打开了对方的话匣子,双方相见恨晚,成了好朋友;有的人问话一出,却使对方无言以对,使场面变得很尴尬,双方只得以说“再见”收场。
一些领导到某地开会,当地习惯早餐是馒头、稀饭,再加每人一个鸡蛋。这天早晨,一个领导剥开鸡蛋,是坏的,就跟服务小姐说:“给我换一个,这个鸡蛋坏了。”
不一会儿,小姐就回来了,可是忘了想换鸡蛋的是哪个人。就高声喊了起来:“谁的蛋坏了?”
众领导沉默不语。小姐又喊了一句:“谁的蛋坏了?”
还是没人答应。
这时,餐厅主任过来对服务员说:“你这小姑娘真没礼貌,应该这样问:‘哪位领导的蛋坏了?”忽然,餐厅主任觉得这话不对劲,赶紧又改口又高声喊了一句:“哪位领导是坏蛋?”
这个故事中的服务小姐和餐厅主任都没有注意问话的分寸,结果闹出了笑话。
可见,发问也是一种说话艺术,对“拉近”双方的距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家饭店招聘服务员,有两位年轻人来应聘。
第一位应聘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您吃鸡蛋吗?”
顾客摆了摆手,似乎答不出来,对话就此结束了。
第二位应聘者这样招呼光临的顾客:“您好,请问您吃一个鸡蛋还是两个鸡蛋?”
顾客笑着回答:“一个鸡蛋。”
可见,第二位应聘者的说话策略相当成功。他在这里运用的是限制性提问。这类提问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提问中便限制了对方可能做出的回答,有意识、有目的地把对方的思路引向提问者所希望的答案上。
二是这类提问能使对方从中感受到提问者的诚意,在心里有融洽、亲切之感,觉得盛情难却,不好意思拒绝,即使原来想拒绝,也会不由自主地改变主意,顺着问话人的意思做出答复。
这类提问一般只适用于预期目的十分明确的情况下。在对情况不是很了解又无明确目的的时候,提问的范围宜大不宜小,宜活不宜死,必须给对方的回答留有自由选择的余地。例如:
如果你在办公室上班,别人用完了扫描仪忘了关掉,你可以很随便地问一句:
“请问您现在还用扫描仪吗?”
这样就比直接说“扫描仪用完之后为什么不及时关掉”好得多。
不管怎么说,问话一定要把握尺度,在某些情况下要把握问话的技巧,不能乱开“金口”,否则会伤人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