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春,他根据遗传学原理,用V20不育系和国际IR26恢复系配组的“威优6号”杂交水稻,经多点试种,高产、稳产、抗性优于南优系统。1978年证实,南优2号、南优3号,在洞庭湖区和江汉平原种植,生育期长、抗性差。感染青、黄矮病。“喜死人的禾,气死人的谷”,不抗病,大量减产。影响了农民种植杂交稻的积极性。种植杂交晚稻面积锐减。 1976年夏,作为湖南省贺家原种场技术干部的周坤炉,看到这种情况,向省杂优办负责人余太万写信,反应V20A、珍汕97A,与IR26配组,比二九南A抗性好,恢复系IR26,比用IR24和IR661抗性强,且早熟,建议用V20A,珍汕97A与IR26配组,发展威优6号和汕优6号。 湖南省农业局领导经调查,周坤炉反应的情况与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反映是一致的。 省农业局从经济学的背景出发,防止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大滑坡,作出趋利避害,慎选组合的决定:提出不是V20A和珍汕97A不去海南繁殖,不是6号不上海南制种。威优6号很快得到大力推广,从贺家山调出大批种子去海南岛繁殖和制种。威优6号很快成为湖南的当家品种。 威优6号在南方十三省两年区试,均获得第一名,1979年,全国制种500多万亩,成为中、晚稻的主栽品种。“威优6号”在湘南部分地方还可作早稻种植。1979年湖南宜章县早稻试种两万五千亩,平均亩产960斤。 用V20不育系与国际稻IR24、国际稻IR661等恢复系配组的“威优2号”、“威优3号”等杂交水稻,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生产中得到推广、应用。 周坤炉不仅创造了威优杂交稻,而且还先后选育出“革命一号”等十多个不育系其同型保持系;筛选出涟源早、三合一等七个恢复系;配制出七优2号等9个杂交组合。这些不育系、恢复系杂交组合,以它们各自的特色,适应于各种地域的种植,为促进当地粮食生的发展增产、增效作出了一定贡献。1979年威优6号获湖南省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排名第一)。 特别是他育成的威优6号成果,作为专利技术转让之一,1980年春,由中国种子公司和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草签协议,将我国杂交水稻技术转让给该公司。1983年3月正式签订协议,获技术转让费13万美元;1981年我国又与美国卡切尔公司签订合同,获技术转让费10万美元。奠定了杂交水稻走出国门,推向世界的成功之路。 杂交水稻十年攻关、十年磨箭。在人类历史上,十年只是短暂的一瞬,而周坤炉只是一个刚出校门的青年学生,成长为有一定水平的科技工作者;由一个助理技术员,晋升为农业技师。他的贡献有多大?据统计,1979年全国粮食总产增加200亿斤,单是推广杂交水稻这一项,就增产78亿斤。而威优6号种子总数占杂交水稻推广种子70%以上,这78亿斤稻谷中,作为主要组合的“威优系列”占多大份量,没有人作过精确统计,周坤炉也没有想过。 他想的是能让更多的人吃饱饭,吃好饭,才是他的理想与追求。毛泽东主席曾说过:“吃饭是第一件大事。”民以食为天!中国13亿多人张开嘴加在一起有1600多公里这么大,每日三餐,该要填入多少粮食?古往今来,无以计数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为此劳碌不息;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此殚精竭虑。无粮政局不稳,无粮社会则乱,深深刻入人的心底。 吃饭是头等大事 周坤炉1944年10月21日出生在安乡县董家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他家有6兄妹,他是老大。十三、四岁就挑起家庭重担。年少时家境贫寒,家里人口多,衣单薄,腹常饥,为填饱肚子,夏采野菜,冬挖湖藕,湖水寒彻骨髓,背颤齿颠。为什么?为一口吃的。年少的周坤炉是在饥饿中长大的,盼望能吃饱饭,有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对饱餐一顿有一种幸福向往。 现在他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为驱散人类饥饿,温饱天下黎民的工程。“多少事,从来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十年过去了,在大有作为的八十年代,自己还该干些什么,为社会、为人民再作些什么贡献呢。他想的是如何创造出产量高、抗性好、适应性广的杂交稻。 他早期育成的杂交稻威优6号,优势强、抗性好、产量高,深受农民欢迎,发展迅猛。但这些杂交稻生育期长,只能做中稻或迟熟晚稻种植。要进一步发挥杂交稻的增产优势,扩大种植面积,必须发展杂交早稻。当时也有人进行杂交早稻育种常试,但未能成功。甚至有人过早地做出了杂交稻“早而不优、优而不早”的片面结论。1975年他开始了研究杂交早稻设想。 面对“早与优”的茅盾,他冷静分析,不育系V20A在早熟上不存在缩短生育期问题,重点应放在恢复系的选育上。既要缩短恢复系生育,又要保持其恢复力、配合力和抗性,他借鉴国际水稻所多个品种复式远缘杂交以改良恢复系。采用国际稻(IR26X窄叶青8号)F2X早恢1号的配组。这样的配组在育种上是一个创新。 它把国际稻IR26的恢复性、配合力,窄叶青8号的适应性,早恢一号的大穗性都聚合到一起,育成了“二六窄早”,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优与早的茅盾。为缩短育种年限,他采取边测配边稳定的创新办法,仅用6年时间,选育出符合要求的恢复系“26窄早”父本,与母稻V20A配组,1982年育成第一个高产、多抗的优良杂交早稻迟熟组合威优35。经过品比、省区试、南方区试均居第一名。 威优35的育成,是杂交水稻研究的又一次重大突破,较好地解决了杂交水稻“优而不早、早而不优”的茅盾,其应用使我国杂交早稻种植区域大幅度北移。据农业厅《湖南杂交水稻发展史》记载,从岭南移到湖北扩大到北纬25度至30度之间。早杂威优35配晚杂威优6号,双季亩产过顿粮田第一次在长江中游成为现实。“双季”亩产过吨粮技术推广20余年,开创了长江中游杂交水稻生产新局面。从1976年至1999年,湖南省共推广杂交水稻威优、汕优、金优等系列153个组合,其中威优系列组合就推广78个,占51%。1987年种植面积超过100万大关,1990年种植威优35 突破500万亩,1992年突破700万亩,1998年突破900万亩。为粮食生产增产发挥了极好效果。 1984年1月15日,湖南日报刊登由农科院情报所,科技情报通讯主编:龙彭年、龚绍文、湖南日报记者谭毅挺合著文章《应当在锦秀田畴上署上他的名字》—记湖南农科院助理研究员周坤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