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获得者、育种家周坤炉研究员 人类在解决粮食短缺,消灭饥饿的征程中,不知有多少科学家殚精竭虑,为之奋斗终身,成为烙进人们灵魂的印记。 在袁隆平对水稻杂交三系配套思想指导下,人类首次看到了消灭饥饿的曙光。中国杂交水稻的星空,群星争辉,周坤炉就是闪耀在星空中的一颗最灿烂的巨星。 周坤炉作为我国最早研究杂交水稻之一的专家,他从生产实际出发,忘我探索,刻苦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为我国粮食生产跨上新台阶,作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攻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难关中取得的成果,立下了汗马功劳,周坤炉是主要贡献者和获奖人之一。 1981年6月,国家科委决定授于籼型杂交水稻成果特等发明奖。国务院举行了授奖大会。(奖章、奖状、奖金10万元),特等发明奖,奖章授于了袁隆平、奖状存放在此项全国研究协作主持单位之一的中国农科院,袁隆平、李必湖、周坤炉分别获发明证书。 同时国务院发给籼型杂交水稻协作组电报中说:“籼型杂交水稻是一项重大的发明,它丰富了水稻育种理论和实践,育成了优良品种。在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下,大力协作,密切配合,业以大面积推广,促进了我国水稻大幅度增产。为此,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参加这项发明、推广这项成果和参加组织领导导的科技人员、农民、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 《光明日报》为此发表社论,题目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一曲凯歌》。 1983年3月,湖南省政府在分发奖金时,对周坤炉的颁奖词中说:“你在这项研究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排名第三。其V20A、71—72A 与威优2号、威优3号、威优6号是发明奖的主要内容之一。 实际上周坤炉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却鲜为人知,那些感人故事,可歌可泣的壮举,也是一件激励后人敢于创造人类奇迹的精神利噐。 过年了,过年了,除夕,燃放爆竹的响声,随着孩子们的欢呼声,响彻街头巷尾,乡村田畴,空气中飘荡的鞭炮硝烟,扑鼻的香气,衬托出“湖广熟,天下足”万家灯火的浓浓年味。多少家人欢聚一堂,欢欢喜喜过大年。 在祖国素有“天然大温室”美称的海南宝岛,入春早,升温快,稻可三熟,菜满四季,原野一派生机。在宝岛最南方的三亚劦枝沟师部农场,农田一派葱绿,阳光普照,春风吹拂,稻浪摇曳,燕语呢喃。 来自湖南杂交水稻攻关的农业科研干部,为加快杂水稻新品种的选育,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湖南人的科研搬到海南去搞,年复一年,春夏秋冬,马不停蹄,分地转战,选育雄性不育材料。 中国传统浓浓的年味,在这批杂交水稻育种攻关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却不能享受与家人团聚的快乐。 大年三十,在三亚荔枝沟师部农场杂交水稻试验田里,有一位中等个子的年轻人,高卷裤管,在田里细心观察、记载、数禾蔸,寻求着创新的活力源泉。他就是湖南省贺家山原种场青年技术员周坤炉。 为攻克杂交水稻育种技术,他已是第八个年头在远离家乡千里之遥的海南岛过春节了。一份责任,一份付出,胸怀壮志攀高峰,功夫不负有心人。周坤炉培育的V型水稻不育系,已在我国南方十三省大面积应用。 用V型不育系配制的威优2号、威优3号、威优6号等杂交水稻,优势明显,抗性好,种植面积已达数百万亩。在1979年农业召开的全国杂交水稻攻关协作会上,“威优”与江西省培育的“汕优”杂交稻,被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两个优良组合。 初出茅庐 1967年3月,23岁的周坤炉从常德农校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农业局管辖的贺家山原种场工作。当时贺家山原种场承担全省杂交玉米、杂交高梁制种任务。青年当自强,他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投入这项工作。 1970年省农业局要求贺家山原种场开展杂交水稻研究,派袁隆平的学生李必湖去该场传授杂交水稻研究技术。周坤炉得知消息,引起了强烈兴趣,高兴得夜不能寐,他觉得杂交水稻育种是个新鲜事物,一定要把握机会参加。他向场部领导请愿要求参加攻关。 从此,他参加了袁隆平的研究小组。踏上了攻克杂交水稻育种的艰难征途。与杂交水稻结下了终身不解之缘。 水稻是世界上食用人口最多、历史悠久农作物。全球25亿以上的人口主食大米,它提供给人们三餐卡路里热量胜过小麦、玉米、木薯和马铃薯,水稻比任何作物在更长的时期内养育过更多的人口,稻米在一些民族文化中充当重要角色。亚州是最主要的水稻生产与消费区,全世界90%以上的水稻产自亚洲。在亚洲各国的农业发展与社会文明史上,水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稻国,也是最大的消费国,悠久的稻作历史伴随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史共同发展。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应用,对提高我国粮食生产,保障十几亿中国人吃饱饭意义重大。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花粉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杂交无优势”的论断,写在美国著名遗传学家辛洛特和杜恩的经典著作——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大学教科书《遗传学原理》中。水稻杂种优势利用是公开的世界难题。 但在60年代以来受玉米、高梁杂种优势利用的影响,美国、日本、印度、苏联、意大利、菲律宾等十几个国家先后开展了对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但都因没有培育出稳定的不育系和强恢复系,一直只处在试验阶段。 日本琉球大学农学部育种室助教授新城长有,于1968年宣布粳稻BT型三系配套并被几十个国家引去试验,但因恢复系配合力不好,杂种优势不明显,不育系植株太高,不便于制种等原因,并包括日本在内均未能用于生产。 据李冬山回忆说:新城长有与日本京都大学农学部教授常脇恒一郎,于1974年10月至11月30日曾到中国农科院做访问学者,在北京京西宾馆南工字楼,历时一个多月,研讨杂交水稻育种情况,湖南农科院派时任水稻所杂交水稻攻关协作组副组长(未设组长)李冬山参加研讨会。 我国研究杂交水稻比国外晚,但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在国家以粮为纲,发展农业的口号下,在大办粮食的年代,各级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袁隆平怀着爱国爱民的满腔热血,以解决百姓吃饭问题为己任,以所学专业知识为武器,勇敢地向学术传统挑战,率先树起研究杂交水稻大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