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上小学的时候,还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当时没有什么书看,偶然看到一本刚创刊的《儿童文学》,其中一篇文章直到今天都印象深刻。说的是两个北京少年要完成老师出的题目,去寻找春天。在北京,3月初依然很冷很萧瑟。一个性急的少年为难了,逛了一路就开始抱怨,觉得春天还很远,从哪里能找到呢?但另一个冷静的少年就不一样,走着走着,看着看着,发现了春的消息。他从郊区的农民开始平整土地、紫竹院的工人开始粉刷游船等细节,看到春天就要来了,万物已经复苏。最后那个性急的少年也受到了启发。这篇文章当然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作品,却是有真情实感的对于春天的发现。我当时就佩服得不得了,觉得很有新意,读了很多遍,觉得这就是了不起的美文了,也在写作文的时候用过这种技巧。这篇文章到今天还留在我心中,既是一份当年的念想,其实也是对于春天的一种始终难以改变的情结。严冬过去,春天给我们万物复苏的感受,生意萌动,万象更新,让人觉得大自然又给了我们新的生长、新的可能性。人们常常用“春回大地”这样的说法来形容春天。这个“回”字是生生不息的轮回,一年一年,春天总给人希望和诗意。 农业社会对于季候很敏感,对春天更是重视,唐朝时曾有二月初一的中和节,是唐德宗设立的节日。中和节也是吃太阳糕,感谢阳光明媚春回大地的日子。当然流传更久的有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的“社日”。所谓“社日”,是个很古老的节日。春天农事开始的日子,就会举行祭祀土地爷的活动。“社”其实就是主管土地的神,也有祈求五谷丰登、一年顺遂的意思。所谓“春事兴,祭之以祈农”。这就是春社。当时也曾经有过秋社,但后来秋社消失了,春社却保留了下来。但这些后来都淡化了。现在还活着的日子就是二月二,这时候春意已经萌发,有所谓的“二月二,龙抬头”之谓。这些日子就是要喻示春天的来临,喻示万象更新的活力。 社日对于古人是个大日子。宋人梅尧臣写过多首关于社日的诗,这一首最短,但最有意味:“欲社先知雨,时归未见花。哪能常作客,夜夜梦还家。”这里的感慨还是很深沉的,将社日时游子思念家乡的情怀写得很生动。 春天当然不仅仅是节日的活动而已。古人对春天的感情,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情。这种生命轮回间的新的生机的萌发总给人一种新的乐观。白居易有一首《南湖早春》,感慨最深:“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蘋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自己虽然衰病,但江南的春意仍然如此迷人,这里的初春的景色、春意的勃发,让垂老的诗人有了多一层的感悟。心情虽减,但诗人还是敏锐地感觉到了春天之美。这些好景致还是诗人最美的发现。 韩愈的《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是韩诗里不多见的写得清新明快的诗:“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这两首诗都把初春的感受写得生动鲜活,可以说是韩愈难得的性情之作,足见春天对人的意义。这里第一首是名诗,大家都熟悉,但其实第二首也有意味:人再忙再辛苦,也得感受春之美,那种美好和真实让诗人陶醉了。当代人当然比古人的生活复杂太多,人生实难,但捕捉到生活中的春意,让自己多些乐趣,还是人生里的必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