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真正的信仰(5)
时间:2022-10-29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武敬敏 点击:
次
道岫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消息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去。”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地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契机地回归根源。目前在我心的深处,萌发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地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谚云:“人比人,气死人。”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聪明、机智,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但不能飞越过生死大海。小麻雀与大鹏鸟只不过想对而言有快慢、有迟速,而禅是要从平等自性中流出的。所以道岫禅僧一旦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就能有所悟了——审视自我,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才是正经之道。
尽善尽美,用现实的方式去实现理想
佛家告诫自己的信徒,要不辞辛苦去追寻心中的道,积极入世,在追寻的过程中,选择一种积极的方式,入世寻道。同样的道理,面对人生的选择,只顾眼前的利益,得到的终将是短暂的欢愉;一个人目标高远,但也要面对现实的生活。只有把理想和现实有机结合起来,才有可能成为一个成功之人,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尽善尽美。
渔竿和鱼篓:这是一个在佛门中广为流传的智慧故事。
有两个年轻人出外旅行,因为迷路而越走越远,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个地方距离最近的村镇也有几百公里。眼看着所带的食物都没有了,而要返回家乡又是不可能的。
正在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手里拿着一根钓鱼竿,鱼篓里还有一些鱼。他们立即向老人求救。
老人说:“从这里走到有人烟的地方,至少有七天的路程,我手里的两样东西分别送给你们,请你们自己看着渡过难关吧。”
老人请他们自己选择,要么要鱼篓里的那些鱼,要么要钓鱼竿。
说到这里,很多人想到了一句古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结局却不是这样。
年龄大些的要了鱼篓里的鱼,他说:“我没有力气钓鱼了,我吃着这些鱼回去。”他拿着鱼篓就上路了。年轻一些的拿了钓鱼竿以后,心里想:有了钓鱼竿就去找有鱼的地方钓鱼,这样边吃边走,也没有问题。他很高兴地从老人手里接过钓鱼竿就上路了。
几天以后,拿了鱼的那个人把鱼都吃光了,但是他仅仅走了一半的路程,在他要开始下一半路程的时候,他饿死在了路上。而拿了渔竿的人呢?他拿了钓鱼竿以后就寻找能够钓到鱼的地方,当他距离有鱼的地方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他再也爬不动了,他也饿死在路上。
过了很多年以后,又有两个年轻人同样因为迷路来到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样,他们在山穷水尽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手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钓鱼竿,一样是有些鱼的鱼篓。他们向老人求救,老人依然分别送给他们每人一样东西后就走了。
两个年轻人是好朋友,他们商量,我们不能分开,两个人的力量和智慧肯定比一个人大,我们共同吃着这些鱼去寻找能钓鱼的地方,边钓鱼边向有人烟的地方靠近就有救了。果然,他们鱼篓里的鱼将要吃尽的时候,他们又找到了有鱼可钓的地方。他们一个上午就钓到了十多公斤鱼。然后,他们把钓的鱼晒成了鱼干,继续向前走。不久他们又发现了可以钓到鱼的地方,他们又钓了很多鱼。十天以后,他们成功地从死亡之地突围,回到了出发的地方。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