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云南时,我一下就对滇民背上的背篓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所以,无论走到云南的哪一个角落,最让我注意的既不是山野农夫赶牛拉车,也不是农家妇女奇异的服饰,更不是那市井小贩们的小小杂货铺,而是躬身前行,步履蹒跚的滇民背上那沉甸甸的各色各异的背篓! 滇民背上的背篓全都是竹编的。那只只背篓,有的上圆下扁,有的上粗下细,也有的半平半扁。更有意思的是那专门用来背小孩的背篓,既好看又结实。走着走着,背篓里边的小孩睡着了,脑袋歪在了一边,大人也不理会,仍是一副十分悠闲的样子,仍是若无其事的继续走路、爬山、做买卖、游玩。后来我看清楚了,那背小孩的背篓里面专门设计制作了一个坐垫,小孩坐上去既安全又舒适,我真佩服滇民的聪明才智和奇妙的创造。 有人说,滇民的吃苦耐劳精神是从背篓里背出来的。这话,我本不信,可是当我多次看到弓腰前行的滇民那背负背篓的身影后,便也赞成了这种推断。云南山多陡峭,交通不便,背篓就是伴随着大山应运而生的。背篓虽然小的可怜,远远不能与大山的雄伟相比,但多少年来,背篓与大山始终相随相伴,背篓与滇民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严冬酷暑,无论是春种秋收,滇民都离不开既方便又实用的背篓。多少年来,滇民用小小的背篓背来了吃得、穿得、用的,尽管日子一度过的很艰难。 现如今,滇民的日子过好了,有了自行车、摩托车、私家车和农用车。可是无论人们的日子多么好过,生活多么美满,时代多么进步,滇民背上的背篓却依然如故,它还在发挥着它那虽平淡无奇却又不可代替的特殊功用。我想,只要大山还在,那大山深处的滇民背上的那只竹编的背篓就不会消失。而我坚信,背篓不仅背走了滇民艰苦的过去,而且还必将背出滇民今后美好的幸福生活。我赞美云南,更赞美滇民背上的背篓,因为,背篓是滇民勤劳、智慧的象征和骄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