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所谓“自私”,就是“利己”,是同一种现象或事物的两种不同的说法。
“自私”源于“自爱”。“自爱”也就是“爱己”。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自爱”是人类生存的内在本质。“自爱”势必衍生出行为上的“为己”倾向的。
人类的自私倾向有如下四方面的基本特征。
特征一是:以自我为中心。
大千世界是一个由不同的人组成的世界。在每个人的人生棋盘上,是一个万物为他而备,所有的他人都是他的棋子。生存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从他这个中心向外拓展的。随着他活动范围的扩大,所接触、交往的人的增多,以他为中心的他的世界也会越来越大。于他而言,利用一切以成就自身,就是他人生的总纲领。从人生的角度上说,每个人都是独行侠。
特征之二:自利。
人类的一切行为的背后常常是自我的实现。
作为当事人来说,他在开始考虑去干那件事时,仅是出于自我愿望的需要。没有人会纯粹从他人的愿望出发去干任何一件事情——即使对方是他的上司,他的君主,抑或是最亲近的人也罢。同样,我们必须明白:一个人所干的事情,无论其在客观效果上体现为多么的利他,多么的利国、利人类,但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其初衷,其出发点,也肯定是为自己的愿望。这是绝对的,否则就有违人性了。
人类的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一己之私利。当然这里所说的“一己之私利”的“利”,既包括物质性的东西,又包括心理方面的欲求;既包括有形的,又包括无形的;既包括获取什么,又包括防止失去什么;既包括放出去什么,又包括挽回什么;既包括增加什么,又包括减弱什么。它是无所不包的,囊括一切的。
特征之三:贪婪。
“人心不足蛇吞象”等成语、格言,就是世人用来形容他人“贪婪”这种特征的。所谓“贪婪”,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就是“不知足”精神。详细看,二者还是有所区别的:“不知足”是人对存在在看法上的心理状态;而“贪婪”则是在行动中的追求不止的行为。很显然的是,人性中这种不知足,不知止,永远追求的精神是源于人是精神性动物这一特征的。
如果我们从心理学角度来观察人性中“贪婪”这一特征的话,将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被世人栽以“贪婪”的帽子的人,多半是那些在攀爬过程中最终倒了大霉的人,或者是连本输光了,或者毁了前程,或者蹲了大狱,等等,却少有对那些成功者的。更为有趣的是,对那些成功者,讲他们志向、抱负远大,真有能耐,而对那些不成功者却说是什么“野心太大”、“自不量力”。一个是称赞,充满敬意;一个是贬斥、鄙视。其实,从精神层面上讲,二者是一样的,区别只在成败而已。实际上,谁都贪婪,没有人是不贪婪的,就看贪什么,有无能力贪,贪不贪得到。在人们的习惯用语中,“贪婪”一词向来带有贬义,其实就是永不知足精神,不懈追求的精神。无论对于个人人生来说,还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上说,这种精神都是极为可贵的。
特征之四:不择手段。
“不择手段”,向来是被人们当作贬义词来使用的。论其本义,无非是说凡能使用的办法都要用上。就算这样,也不足以涵算我想要表达的意思。
人性,是人类的原始生命力所在,其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人性的力量是向上的,犹如水性之向下,是不可阻挡的。水可疏,可导,但不可堵;人性不能逆,不能抑制,更不能禁锢。人性,无所谓卑劣、崇高,无所谓伟大、渺小。人性是不能改造的,既不会被改造得更好些,也不会变得坏些。人性,是永恒的,不变的,只要人类存在,就永远是一个样子。
3、人的个性就像鸡蛋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人的个性,成为了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不同点。人的个性就像达芬奇画的鸡蛋,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其各种成分,或者说各种组成物,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一个人的脾气、品性、性格、气质不会变,思维方式、行事作风、兴趣习惯很难改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怎么变也带着他自己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