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南京——我的第二故乡

时间:2023-02-08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贲德 点击:

  我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故乡是吉林省,最后求学哈尔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就来到南京,是从学校毕业就分配到南京某研究所工作。由于南京的地理位置及特殊的地位,对其早有所闻,虎踞龙蟠,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人文荟萃,踞江通海。这些是从书本上得到的对南京的印象,印象美好,心向往之,终于有了机会到南京了。记得当年乘火车,经过两天一夜的颠簸到了浦口,然后火车乘轮船(轮渡),历时两个小时到达南京下关车站,对南京最初的印象是街道狭窄,但比较干净,绿树成荫,车辆稀少,过长江只有轮渡一条途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交通面貌大为改观,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通车,是当时广为宣传的工程奇迹,外地到南京的人,以能参观长江大桥为荣。现在南京的长江上已有二桥、三桥、四桥、五桥,及两条过江隧道,天堑变通途,交通的便利,促进南京江北大发展。

  初到南京时值盛夏,让我这个北方人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火炉”的威力。24小时汗流不断,满身痱子,宿舍拥挤,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住6个人,降温设备是一把芭蕉扇,两个月的高温季节,如炼狱般地在“火炉”中煎熬。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居住条件大为改善,70年代成家后,4口人住14.5平方米一间屋子,而且是两家合住一套,可以想象生活上的诸多不便。现在子女都已成家,有自己的住房,我们老两口住100平方米一套房子,降温设备从芭蕉扇到电风扇,现在已是冷暖空调,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都已不在话下。

  计划经济时期物资供应紧张,长期物资匮乏,南京地处鱼米之乡,富庶的长三角腹地,供应物资比其他地区丰富,但都是凭票定量供应,特别是在春节,供应票证种类繁多,我懒于分辨各种票证,上街去采购,就将所有票证都带上,购买时将所有票证都放在柜台上,让售货员自取所需。那个年代粮票尤为珍贵,家里每天都按定量计划,量米下锅。老伴所虑较远,想到将来小孩长大了,长身体,吃饭要多,现在就要节省,储备点粮票,以备将来之需。想得有道理,口饿肚攒,几年节省下100多斤粮票,视为珍宝,妥善保管。到了改革开放后,长三角人接受新事物快。到80年代中期,农村改革见成效,我意识到吃饭问题可能要解决了,粮票可能不再重要,偷偷地用粮票换了凉席、竹篮子、竹匾子等生活用品,为此,受到老伴的数落和埋怨。

  改革开放使我们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经济使长期限制我们生活之需的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房子可以个人购买,视为资产阶级标志的小汽车可以个人拥有,老百姓过上了小康生活。

  来到南京入职一个研究所,所里人员来自五湖四海,但长三角人居多,我来自遥远的东北地区,担心会不会受歧视、排挤。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周围的同事,如接纳百川的大海一样,胸襟广阔、包容、低调,使我很快融入到这个集体中,生活上得到他们的关心,工作上得到他们的帮助,使我心情舒畅,工作顺风顺水,小有所成。可以说长三角和南京这片热土造就了我,成就了我。

  长三角如果切实把“身边来”的能源调动起来,将大大获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