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丑陋”自省:勤于内讼,打磨心中的美玉
第1节子不嫌母丑,以至孝之心回敬“母亲”
以自己的国家为荣是一种归属感、温暖感,即令自己的国家再烂,也会有这种感情。中国有句谚语:“子不嫌母丑!”这是对妈妈的爱心。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的一首《乡愁》曾经感动过无数人,朴实无华的语言、真挚动人的情感,触动了人们心底最深处的那根“琴弦”。季羡林先生说:“我一生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我的那个母亲,一个是我的祖国母亲。”余光中的这一首诗,正是唤起了人们对于生母之外的另一位母亲的浓浓深情。
身处在那片与大陆一海之隔岛屿上的柏杨先生与余光中一样,同样有着对“母亲”的思念。1988年,重回大陆的柏杨先生心潮澎湃。他的脑中浮现出的是四十年前,自己离开时的回忆;他的眼前见到的是四十年后,自己亲历的现实。无论回忆还是现实,无论贫穷还是发展,在柏杨先生的眼中,大陆仍然是那个能给予他归属感的“母亲”。那是一种无可取代的温暖,也是一种在别处永远无法找到的踏实,这便是“母亲”的力量。
著名影星周润发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针对记者为什么没有申请绿卡的问题,他作出了这样的回答:“我受不了那边天天讲英文,更受不了那边生活的味道,那边就连农村也不是农村的味道,你怎么能习惯给田园上农药都要用飞机!吃的就更别说了,整个就不是我呆的地方,所以我到美国就是工作,工作完马上走,一天都不多呆。对于我来说,去哪里都很方便,哪里都有朋友,为什么非要拿到人家的绿卡呢?我走了这么多地方,最后还是觉得——做中国人,爽!”
多么直白的表述,只有在自己的“母亲”身边才能找到那份能让自己安心的感觉,这是“母亲”之外的其他所无法给予的。
“母亲”给予我们生存的土地,给予我们成长的空间,她曾历经苦难,却始终庇护着我们。面对如此的浓情,我们必须要以对待生母般的情感来回应。用柏杨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以自己的国家为荣是一种归属感、温暖感,即令自己的国家再烂,也会有这种感情。中国有句谚语:‘子不嫌母丑!’这是对妈妈的爱心。”
这种爱心,是每个人都该有的一种情怀,对于祖国的热爱,应如同对于母亲的眷恋一般。我们会为母亲的身体而担忧,自然也应该为祖国的现状的操心,无论身处何地都应该有这种关怀。正如范仲淹所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亦如陆游所说:“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大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们的“母亲”在近代曾经被人欺凌,弄得遍体鳞伤,一度失去了过去的辉煌,但我们依然深爱着她,而且那份爱因为灾难的来临而变得愈发浓厚了。于是,成千上万的华夏子女为“母亲”而战,为“母亲”而探索:
群情振奋的义和团,用鲜血捍卫着“母亲”的尊严,他们走的路虽有偏差,但却丝毫不妨碍他们心中对于“母亲”的那份激情,他们不忍看自己的“母亲”受苦,一如母亲不忍看自己的子女受苦一样,因而,他们倾尽所有想要保护“母亲”。
“师夷长技以制夷”,传统中国文化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新解释,林则徐等人学西文、绘西图,一点点地开始了解西方、认识西方,他们此举与那些认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人不同,他们的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母亲”的强大才是他们心中的终极目标。
如烟花般绚烂且短暂的“百日维新”,是变法派为振兴中华而想出的救国图强之策,尽管只有一百天左右的激昂,尽管一切很快便又恢复到了死水一般的状态之中,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中所含的深情无比动人,“戊戌六君子”正是自愿为“母亲”而流鲜血的壮烈。震撼人心的革命军,打出了近代化的旗帜,想要以一种与他国平等的地位来维护“母亲”的完整,尽管他们不够坚决、不够有魄力,因而未能实现最初的梦想,但心中的那份爱却已溢满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无论是哪种方式,无论是哪个群体,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母亲”不再受侮。这种情感是深沉而浓烈的,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充满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而这种深沉的情感,其实并不一定非要站在大会上讲演,或是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只要记得随时随地、点点滴滴地把自己知道的、想到的做好,便已是在为“母亲”的壮大而付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