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7节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
缺少智能的人最大的特色是特别自私,一直扩张自己的空间,从不去想别人,也从不去看别人:正义、理想、亲情、友情,以及罗曼蒂克的高雅情怀,只有在有助于他获得现实利益的时候,他才重视。否则,不过一句虚话。
有聪明而没有智能的人,最后不一定都倒霉到被杀,但可以肯定:他所渴望得到的东西,往往一辈子也得不到。自私的程度,也就是痛苦的程度。
“生命不是用来自私的”,这是对人生的一种呼喊与渴求,柏杨先生也深有同感,他说:“缺少智能的人最大的特色是特别自私,一直扩张自己的空间,从不去想别人,也从不去看别人:正义、理想、亲情、友情,以及罗曼蒂克的高雅情怀,只有在有助于他获得现实利益的时候,他才重视。否则,不过一句虚话。”“有聪明而没有智能的人,最后不一定都倒霉到被杀,但可以肯定:他所渴望得到的东西,往往一辈子也得不到。自私的程度,也就是痛苦的程度。”
自私的人,时刻在想着自己,而忽略了世间的其他人。他们总是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为了他而存在,地球也是为了他而旋转的。
从前有一个人,经过长途跋涉,非常疲乏和干渴。他看见一条竹筒连成的水道淌出清清的细流,就赶紧跑过去捧水便喝。喝饱后,他满足地对竹筒说:“我已经喝够了,水就不要再流了。”他说完后,发现水依然细细地流着,心中发起了火,“我说我喝完了,叫你不要再流,为什么还流?”有人见到他这个样子,暗自发笑,上前开导说:“你真没有智慧。你自己为什么不离去,反叫水不要流呢?”
希望那些水只为自己而流,不过是自私心理在作祟。无论是谁,都会有私心,这是人类天性中的缺陷,但这种缺陷并非无药可救。即使我们无法做到“舍弃小我,成全大我”,但基本的仁爱也是应该有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摒弃私心,它可以让人们明白:自己对别人的态度,就是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很多时候,我们无需专门地去为别人做些什么,只要在想到自己的同时能想到别人,那么私心就已经开始远离,而一种共赢的局面就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
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过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
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他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
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到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
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
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呀!原来你是为了别人!”
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
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
盲人答道:“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
僧人说:“有呀,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
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有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照亮了别人,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到我了。”
打着灯笼的盲人,可能并没有站在“为人民服务”的立场上思考过用灯光照亮路人,但显然他与那些自私者不同,当他知道正常的人们到了夜晚便也和他一样看不见东西时,他站在正常人的立场上想到了打灯笼的办法,这样在别人看清路况的同时,也使人们不再撞到别人了,真可谓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