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钢筋水泥垒起的楼,称为洋楼;用泥土堆砌的楼,叫土楼。现时,远古的土楼,越来越吃香,成为旅游观光的热点。去年年末,几个在洋楼中住了近一辈子的友人相约,赴福建看土楼。
那天清晨,我们从上海飞至厦门,包了一辆旅游小巴赴永定,去参观土楼。三小时的行程,有一半时间在崇山峻岭中穿行,中午时分终于看到了形状各异的土楼。 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的发展,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它依山就势而建,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人而居的生活和对外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如珍珠般地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间。上世纪80年代,这些土楼被美国的卫星侦察到,以为这些蘑菇状的怪物是中国的核武设备呢!时过境迁,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土楼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看土楼先看土楼的布局。它注重向阳避风、临水近路的地方作楼址,以利生活、生产。坐北朝南,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既可避风防潮,又是楼、山配置,参差错落、层次分明、蔚为壮观。土楼有3个特点:一是中轴线鲜明。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二是以厅堂为核心,组织院落,进行群体组合。三是廊道贯通全楼,四通八达。 再看土楼的特点。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3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0.9米。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建于1693年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不倒不歪不塌。据介绍,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厘米宽的裂缝。100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仅留下一道一厘米的裂缝。 福建土楼的命名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寓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或纪念先祖定名;或以自然环境定名;或劝勉后人定名;或以创业者定名等等。同时又糅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数十户、几百人同住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最有名的是振成楼,有副世前名联:“振作哪有闲时,少时壮时老年时,时时须努力;成名原非易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要关心”。它完全按《易经》的“八卦图”建造,卦与卦之间筑青砖防火隔墙,隔墙中开拱门,关门自成院落,互不干扰,开门则全楼相通。奇特的是砖木结构的振城楼,内环楼仿西洋式装修,外环楼则架梁式土木结构。这种“外土内洋”的土楼,更是罕见。 土楼除高超的建筑技艺外,环境优雅清静,推开窗户,苍翠的林木逐一入目,而花果飘香更是不绝于鼻。真是土楼一点不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