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四月,跟随海南省作协代表团到华东三省采风。枕河而居的江南古镇,我最喜欢。走过小桥流水人家作派的周庄、木渎,但每临一处,心境却都不同。
周 庄 周庄是我们行程中的第一个江南古镇。遗憾在于行色匆匆,不过,缘分也是在这匆匆的旅途和不凑巧的雨天之间发生了。那天中午饭后天上下起了大雨,我们只好躲进一间茶楼。 这间茶楼是周庄最有名的“三毛茶楼”。茶楼的主人张寄寒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家了。据说,张寄寒和三毛有不浅的交往。客人多的时候,张楼主亲自泡茶、送小点心,招呼客人。没客人时,他也落得悠闲自在,独享无事乱翻书的那份惬意。他写过一本散文集《母亲的三道菜》,里面有江南农村生活的场景,有他与各地游客交往的故事,也有三毛给他的书信,影印挂在墙上的一句话:“真好,周庄有你在!”是三毛对张寄寒由衷尊敬的表白。 长篇大论的表达,大多是做给人看的。三毛这句“真好”,清清淡淡,却能透出两人之间无言的相知,让人得有体会。 当年,三毛来周庄,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张寄寒从陪同记者处了解得知,写成散文《三毛在周庄》,寄给台湾杂志社,委托他们转交给三毛。一个月后,他收到了三毛的回信:“下次,我再来,我去找你。烦你替我找个小客栈,住下来,好不好?住三五日再走。”张寄寒就此回信:“我替你找一条小船,荡漾在故乡那井字形河道上,在那浩瀚的南湖里,观赏南湖秋月一景;或在那急水江畔,遥望气势磅礴的急水扬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我带你去张厅居民家吃一次别具有风韵的阿婆茶。”然而,三毛却失约了,三个月后,她不能再来了…… 张寄寒开了这间茶楼后,三毛的照片、三毛的信件、三毛的书,这些都深深表达了他对三毛的怀念。 木 渎 在江南古镇木渎的身上,最有那一种旧式的江南文人气。 没有想到,这个古镇的身后,却有一段香艳的传说。这是去的路上,导游给我们讲的。当年,吴王夫差为了讨得西施欢心,在灵岩山顶大兴土木。年复一年,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所谓“积木塞渎”,木渎亦由此得名。 据说,西施在木渎住下后,每日梳妆沐浴之水都会流进这条小河。时光荏苒,满河生香,古镇内的小河香溪之名亦由此得来。香溪之上,有一座明代古桥——永安桥。垂挂的葛萝,在五百年的岁月里尽情蜿蜒,严严实实地挡住了桥的侧面。你不留意,很难看出桥的年纪。待你的脚步落在石阶上,时起时落,垂眼望石阶,则看到了拙朴和沧桑。这座桥,老得最有味道。 香溪之畔,是乾隆六下江南时,从商贾云集的商埠木渎弃舟上岸的码头,当年可想的繁华,如今已是孤零凋敝;木渎曾经名家荟萃,明清之后山塘街上频频建起私家庭院。而今,这是生活平凡市井,理发店、家具店、皮鞋店以及杂货店散落在巷子里。铅华已然落尽,如今的山塘街上,错落有致的街灯下,罕见江南才子的身影,也没有他们吟诗赏月,但好像还残存着当年小乔初见面时的印象。 我离开了水做的木渎,抚摸着古镇的建筑,吸吮着古镇特有的气息,我心且记,总有江南古镇的一轮明月。 2011年5月13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