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26)
时间:2023-03-3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艳丽 点击:
次
另一方面,犹太人区别于其他民族,首先又不是在先天的种族特征上,而是在后天的文化内涵上。在一个犹太人的名称下,有白人、黑人和黄种人;至今作为犹太教大国的以色列向一切皈依犹太教的人开放大门,因为接受犹太教就是一个正统的犹太人。
为了达到这一文化目的,犹太人长期追求的,不仅仅是保留一所学校,而是力图把整个犹太人生活的传统和犹太文化的精髓保留下来。从犹太民族2000多年来持之以恒、极少变易的民族节日,到甘愿被幽闭于“隔都”之内以保持最大的文化自由度,到复活希伯来语,所有这一切都典型地反映出了犹太民族的这种独特追求和这种独特追求中生成的独特智慧。
无独有偶。流散时期的犹太人更注重学校教育,当他们在某一处站稳脚跟后就立即创办学校,使学校成为犹太社团存在的标志。
犹太人对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从上海犹太难民身上可以窥见一二。
20世纪30年代,在德国实行的灭犹政策下,大约有3万名德、奥犹太人远渡重洋在黄浦江畔登陆,来到了上海滩。
来到上海后,待生活稍有好转些,犹太人便急于为自己的孩子寻找求学的地方。
在著名的犹太财团嘉道理家族的慷慨援助下,1938年和1939年抵达的120名犹太儿童被送进了上海犹太学堂,由嘉道理家族主持的“上海犹太青年协会”代付他们的学费。
当时上海犹太学堂已人满为患,但陆续而来的难民儿童却与日俱增,因此,为了解决实际困难,上海犹太社团又先后办起了几所学校,其中最有名的是“上海犹太青年学校”(即嘉道理学校)。他们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教员,传授数学、美术、历史、语言(包括汉语、英语、法语)等课程。
由于教学严谨、治学有方,1946年,这所学校的学生参加了剑桥学校的考试,并取得很好的成绩。而那些前往美国的学生,也先后进入了名牌大学。
当时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参观了嘉道理学校后留言:“欢乐的笑声一直回荡在这个已经忘记了怎样笑的世界里。”
一些经历过上海犹太社区生活的犹太人,回忆这段岁月留给他们的感触时说:“青少年教育是上海犹太人生活中的一个亮点。”
犹太人在建立自己家园的行动中,对学校教育更寄予了厚望。
以色列建国之后,学校建设被列入了国家的主要计划,在很短的几年内就建立了各级门类齐全的学校。
犹太人非常注重学校建设,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的文化传统;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他们对学校教育各种层面上的不同认识。他们认为,学校的责任不仅是培养人才,更是“维护民族共同体的重要途径”。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才能保证其后代们很好地维护犹太人的民族身份,发扬犹太人的民族精神。
活到老,学到老
直到老去也要孜孜不倦。
《圣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犹太人曾被多次召集起来学习上帝授予他们的律法。摩西这样命令各长老:“把你们各支派的男人、女人、孩子都召集来,将这些律法说与他们听,让他们研读。”
摩西死后,约书亚成为犹太人的领袖。上帝第一次召谕他就说:“这《律法书》不能离开你的嘴,要日夜诵记,好使你谨守书上所写的每一句话。”
在犹太教中,勤奋好学不只是仅次于敬神的一种美德,而且也是敬神本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把学习和研究提到这样高度的,几乎绝无仅有。
学习之为善,在于其本身。它是一切美德的本源。
12世纪的犹太哲学家、犹太人的“亚里士多德”,精通医学、数学的迈蒙尼德明确把学习规定为一种义务:
“每个以色列人,不管年轻年迈,强健羸弱,都必须钻研《托拉》,甚至一个靠施舍度日和不得不沿街乞讨的乞丐,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也必须挤出一段时间来钻研。”
由这一原则所带来的结果是形成了一种全民学习的传统。尽管并非人人都有研习的能力,但确实人人都把各种程度的研习视作当然之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