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学习:孜孜以求的求知精神(27)

时间:2023-03-31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王艳丽 点击:


    这样一种为学习而学习的传统,对长期流散的犹太人尤其是其中的青年人来说,在调节其心理、保持其民族认同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即使从现代的立场上看,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培养、激发人们的学习积极性的价值观念来说,也深深浸透着犹太人的独特智慧。

    在犹太人看来,不管一个人到了多大岁数,也不论他有多么贫穷,只要他是人,就可以学习。人们可以透过学习保持“青春”,保持年轻人的心态,还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财富,取得精神上的富足。

    “忍冻学习的西勒尔”的故事,是一个为犹太人熟悉的故事:

    名垂千古的西勒尔年轻的时候,抱着一个很大的希望,那就是专心致志研究《塔木德》。可是,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也没有充裕的金钱。因为他实在太穷了。

    在左思右想之后,他终于发现了一个办法:拼命地工作,靠工钱的一半过活,把剩下的钱送给学校的看门人。

    “这些钱给你,”西勒尔对看门人说,“不过,请你让我进学校去听课,我很想听听贤人们在说什么。”

    西勒尔就靠着这种办法听了不少课,可是他的钱实在太少了,到最后他连一片面包也买不起。这时候,看门人坚决地拦住了他,不再让他走进学校一步。

    怎么办呢?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沿着学校的墙壁慢慢爬上去,然后躺在天窗边。这时候,他就可以清楚地看见教室里面上课的情形,也可以听到教师讲课的声音。

    安息日前夕,天寒地冻,冷风刺骨。第二天,学生们照常到学校去上课,屋外阳光灿烂,可是屋里却漆黑一片。

    原来,西勒尔躺在天窗上,已经被冻得半死。他在天窗上已经躺了整整一夜了。

    从此以后,凡是有犹太人以贫穷或者没有时间为借口不去求学,人们就会这样问:“你比西勒尔还穷吗?你比他还没有时间吗?”

    犹太典籍中有这样一些话:

    “对于像孩子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作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新鲜洁净的纸上书写。

    “但对于像老人那样学习的人,我们把他比作什么呢?就像用墨水在破旧不堪的纸上书写。

    “世界只为了学童们的呼吸而持久存在。”

    拉比阿基瓦是一个贫苦的牧羊人,直到40岁才开始学习,但后来却成了最伟大的犹太学者之一。

    拉比阿基瓦在40岁之前什么都没有学过。在他与富有的卡尔巴·撒弗阿的女儿结婚之后,新婚妻子催他到耶路撒冷学习《律法书》。

    “我都40岁了,”他对妻子说,“他们都会嘲笑我的,因为我一无所知。”

    “我来让你看点东西,”妻子说,“给我牵来一头背部受伤的驴子。”

    驴子牵来后,她用灰土和草药敷在驴子的伤背上,于是,驴子看起来非常滑稽。

    他们把驴子牵到市场上的第一天,人们都指着驴子大笑。第二天又是如此,但第三天就没有人再理那头驴子了。

    “去学习《律法书》吧,”阿基瓦的妻子说,“今天人们会笑话你,明天他们就不会再笑话你了,而后天他们就会说:‘他就是那样。’”

    阿基瓦妻子的意思就是他40岁去学习,即使别人会嘲笑他,但是第三天就不会嘲笑了,因为什么时候学习都不迟。

    因此,犹太人常把西勒尔说过的一句名言挂在嘴边:“此时不学,更待何时?”以此激励自己或鼓励别人去学习知识。

    只要是活着,犹太人总是不停地学习。因为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神圣的使命。犹太人认为到达天国以前,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学问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所有的犹太人一向秉持着这样一种观念:肯学习的人比知识丰富的人更伟大。

    在犹太人眼中,学问不只是学习,而是以本身所学为基础,自行再创造出新东西的一种过程。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培养另一个教师,也不是人的拷贝,而是在于创造一个新的人。

    在犹太人看来学生有4种:海绵、漏斗、过滤器、筛子。

    海绵把一切都吸收了;漏斗是这边耳朵进那边耳朵出;过滤器把美酒滤过,而留下渣滓;筛子把糠秕留在外面,而留下优质面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