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智慧02中庸之道倡导和谐之道

时间:2023-04-03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张瑞 点击:
《中庸》64个人生智慧(全文在线阅读) > 智慧02中庸之道倡导和谐之道

    “中”与“和”是中庸之道的重要概念。中,就是不偏不倚,保持一种适可而止、恰到好处的处世态度,合乎自然的中正之道;和,就是和谐,是指对待一切事物都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不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人类社会中,只有在“中和”的环境里,万事万物才能平等共存。所以说,“中”是我们人性的根本;“和”是我们必须遵从的原则。达到了“中和”的境界,天与地也就各在其位了,万事万物也就欣欣向荣地生长发育了。

    “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较早。《尚书》中出现42次“和”字,《老子》一书中出现了5次,《论语》中出现了8次。而“和为贵”出自《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之后,出现了很多以“和”字为中心思想的古训,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致祥、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百忍堂中有太和,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争两丑、一和两有等,说的都是“和”。儒家的“太和”观念,包括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自我身心的和谐。儒家正是通过道德修养达到自身的和谐,再推广到“人与人的和谐”。

    “和为贵”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重要特征。不仅儒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有机部分的流派,如佛、道、墨诸家,也大都主张人与人之间、族群与族群之间的“和”。佛教反对杀生,主张与世无争;道家倡导“不争”,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墨家则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尤为反对战争。

    “和”是宽容主义精神的表现,是理论理性的体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社会环境,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人类自古到今,因国界、宗教、种族、主权、经济利益的分歧,思想、语言的差别,因家庭、财产、感情等诸多问题,所引起的冲突不胜枚举,以致常常上演“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惨剧,以和为贵的观念,对于纠正今天社会上人们浮躁、暴怒的心态大有裨益。

    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以无“和”。“和”是人际关系的减震器、润滑油,是生活的芳香剂。“和”可以在我们出现误会、产生分歧、发生矛盾时,充当调停人,化一切既恼人又难堪还剑拔弩张的干戈为玉帛。所以,当我们争吵得面红耳赤几乎兵刃相向时,为何不试着听从“和”的召唤,心平气和地伸出双手与对方相握?当我们冷战静坐相对无言时,为何不让“和”来修补我们生活中的裂痕。“和”是光与热,驱散我们心中的阴云与寒冷。

    战国时代的赵国将军廉颇武功高强,沙场之上历经百战,常常以一当十,屡立战功。然而,当宰相蔺相如官职比自己高出一截时,心中非常不满,认为蔺相如只是一个耍嘴皮子的文官,官职不应该比自己高,就到处公开扬言要让蔺相如受点羞辱。蔺相如知道后就千方百计躲开廉颇,避免与他直接见面。廉颇见蔺相如不敢见自己就很得意,以为蔺相如真的怕他。其他许多人也以为蔺相如惧怕廉颇。后有好事的人问蔺相如为什么要怕比自己职位低的廉颇,蔺相如说:“我并不害怕廉将军羞辱我,更不怕廉将军让我在众人面前丢面子。我个人的荣辱算得了什么呢!秦国人正盼着我们将相出矛盾、国内出乱子呢。若我与廉将军天天互相仇视,互不服气或者互相拆台,不是正好给秦国创造了攻打我们的机会吗?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我只好先避免与廉将军见面了,等廉将军想明白了也就理解我了。”廉颇听说后,感到非常惭愧,向宰相蔺相如负荆请罪,从此将相二人齐心协力,共同保障了赵国的繁荣与安全。

    这则“将相和”的故事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美谈,就是因为“和”的可贵,“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佐证。

    道家始祖庄周,把“和”的重要性发挥到了极致,主张要天和、人和、心和。而孔子所倡导的中庸之道也提出,处世要讲究情理并用、恩德兼用。讲道理要讲轻重,做事情要先用人,看能不能通融、接洽。

    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生奉行不渝的法则呢?”孔子回答:“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里的“恕”是凡事替别人着想的意思。其意思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不要加在别人身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