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前的沉吟(全文在线阅读) > 二月河随笔集序
孙荪
二月河近年写了不少随笔,在我,是意料中的事。
这缘于我对二月河的了解。
二月河在文坛成名之后,有人称他为“怪杰”。这称谓肯定二月河是“杰”,但强调的是“怪”。想想,作家二月河确实有不少“非常规”乃至“超常规”的情形。
有一个日子我记得十分清楚:22年前,1986年5月25日,我第一次与二月河见面。此前,黄河文艺出版社送来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康熙大帝》第一卷《夺宫》,邀我参加讨论会。我看到书的署名二月河,觉得名字很怪,赶忙打听是哪里的作者,说是南阳一个年轻作者,前几年转业的部队副连职干部,此前名不见经传,没有发表过文学性的东西,一下子拿出长篇,此为其处女作。但是,读了书后,我不无惊奇:于历史饱学而感慨颇深,细节纷至沓来文采飞扬,小说通俗而思想不俗,极想见到此人。会上见了,知其真名凌解放,觉其面善,厚重沉稳,心中有数,寡言低调而不掩其气势,不类常见文人。讨论会人数不多,层次很高。冯其庸先生以师长口吻评说“凌解放的第一部书像小孩子学走路”,国内几位著名的清史专家对《康熙大帝》第一卷所表现出的史识给予肯定性评价,文学界则对作者初试身手写人叙事的文学才能刮目相看。也就是在此次会后,通过媒体,读者知道了二月河是谁人。
同样,我更清楚地记得一串数字: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二月河开始创作《康熙大帝》,1985年出版第一卷,而后马不停蹄连篇累牍,直到2000年《乾隆皇帝》第6卷,连续15年出版《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三大部13卷500多万言。通过小说问世和改编成电视剧播放,二月河的名字逐渐为海内外读者所知,由声名鹊起到声誉日隆,于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初期达到高潮,其影响至今不衰。
由这些简单的数字,可见二月河的不同常人之处:埋头苦干精神和超常的写作状态,文坛极少见的不给大家任何通报就杀将出来的一员大将,人们会误以为二月河好像没有充分准备就成了戏台上的大角儿。说“无中生有”,玄了;说“横空出世”,大了;说“一举成名”,俗了……但说一直以来总有一点“二月河之谜”缠绕着文坛和读者,是真实不虚的。
二月河写随笔而且写了这么多,与上述情况是有密切关系的。
最根本的是二月河“有话要说”。
首先是关于作品本身的。与二月河相识20多年来,我深知他之所以以唐僧取经之坚忍不拔精神创作卷帙浩繁的历史小说,是要“为古人画像,替今人照镜子”,他对历史、对社会、对人生“有话要说”。他想说的相当部分已经放进小说中,通过艺术形象展示出来了,但还有书前书后书外一些想法需要直接表达出来。二月河开始小说创作的时候正是我国历史的转型时期,正是思想大解放、观念大变革的初期。小说取材清初三代帝王,就必须对此前无处不在的“左”的思想观念进行清理和转变。在写小说之前,二月河先要想清楚,才可能有小说问世。尽管这些话是在小说问世后才公开说出来的。
诗无达诂,小说亦然。小说出版以后,读者和评论家有种种解读,甚至有大相径庭的意见,以至于形成一些“笔墨官司”。作为作者没有要求读者和自己保持一致的权利,但有回答读者讯问的义务,有向读者直接告白的愿望,在重大思想理论问题上也有参加辩难的冲动。这成为二月河小说之外言说的重要内容。
第二要说的话是对小说的“解密”。在创作过程中,在对各种历史之谜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可能性的选择中,又产生了新的“秘密”。许多幸福和痛苦一言难尽,当时不足为外人道也。秘密藏在心中,是不安的。也许应了“贼不打三年自招”的俗语,小说问世之后,关于小说的创作谈是二月河有话要说的重要部分,成为读者欢迎的热门话题。
第三则是关于作者自身的诉说。人吃了鸡蛋,不一定想见下蛋的母鸡,但读者读了书则希望了解作家更多的信息。二月河作为作家有些特殊,有些大,但在读者面前,从不作“大”;他要揭开历史的秘密,但自己从来不故作神秘。二月河随和、坦率、通透,平民意识极强,有一颗平常心。他理解读者、尊重读者,十分愿意对读者敞开心怀,推心置腹,互通声气。他要把自己的身世、家世、故里,自己人生的求学与历练、困顿与想往,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阅读中、游历中、交往中,许多不能放进小说里去的太多的感觉、看法、想法,用适宜的方式表达出来。
还有一个偶然的原因,促成了这种富有广度和深度交流的实现。本来在完成康熙、雍正、乾隆三部巨制以后,二月河接着还有宏大的写作计划。但二月河在连续写作的后期,身体发生了问题。初步康复后,只好放弃新的鸿篇巨制的计划,一边休养一边进行带有自慰自娱性质的写作。
于是,小说家二月河于小说而外,诉之于随笔,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也正因为这样,二月河的随笔就具有了不同寻常的特点和意义。
二月河有一名言:“要弄就弄大的,决不小打小闹。”比起大部头的历史小说来,随笔形制短小,似乎只能算是“小打小闹”了。但短小没有限制住二月河的思路和话题,他照样在随笔中放进大话题,谈大想法。
二月河在朋友圈子里有一绰号“皇帝作家”,起因于他写了清代三个皇帝。其实,研究中国的皇帝确实是二月河大脑中最亮的兴奋点。他喜好谈论皇帝。这部随笔集中除了继续谈论清代帝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外,秦始皇、刘邦、项羽、陈胜、王莽、刘秀、李世民、武则天、宋徽宗、朱元璋、朱允、朱棣、朱由检、李自成等,汉高祖芒砀山斩蛇起义、陈胜之出身、建文帝之下落、崇祯吊死煤山、顺治之死、雍正之继位等,都成为随笔的话题,而且往往不是重述历史,显摆学问,而是搜遗解疑,说长道短,发表感受,甚至独持一说。这当然源于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和阅读思考的深广度,由此也可理解写出清帝系列小说不是仅仅掌握清代历史就够了的,亦可见其小中见大的文体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