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得小。但目下倘有我所未知的新的作家起来,那当然又作别论。
通俗的小日报,自然也紧要的;但此事看去似易,做起来却很难。我们只要将《第一小
报》〔9〕与《群强报》〔10〕之类一比,即知道实与民意相去太远,要收获失败无疑。
民众要看皇帝何在,太妃安否,〔11〕而《第一小报》却向他们去讲“常识”,岂非悖谬
。教书一久,即与一般社会睽离,无论怎样热心,做起事来总要失败。假如一定要做,就得
存学者的良心,有市侩的手段,但这类人才,怕教员中间是未必会有的。我想,现在没奈何
,也只好从智识阶级——其实中国并没有俄国之所谓智识阶级,此事说起来话太长,姑且从
众这样说——一面先行设法,民众俟将来再谈。而且他们也不是区区文字所能改革的,历史
通知过我们,清兵入关,禁缠足,要垂辫〔12〕,前一事只用文告,到现在还是放不掉,
后一事用了别的法,到现在还在拖下来。
单为在校的青年计,可看的书报实在太缺乏了,我觉得至少还该有一种通俗的科学杂志
,要浅显而且有趣的。可惜中国现在的科学家不大做文章,有做的,也过于高深,于是就很
枯燥。现在要Brehm〔13〕的讲动物生活,Fabre〔14〕的讲昆虫故事似的有
趣,并且插许多图画的;但这非有一个大书店担任即不能印。至于作文者,我以为只要科学
家肯放低手眼,再看看文艺书,就够了。
前三四年有一派思潮〔15〕,毁了事情颇不少。学者多劝人踱进研究室,文人说最好
是搬入艺术之宫,直到现在都还不大出来,不知道他们在那里面情形怎样。这虽然是自己愿
意,但一大半也因新思想而仍中了“老法子”的计。我新近才看出这圈套,就是从“青年必
读书”事件以来,很收些赞同和嘲骂的信,凡赞同者,都很坦白,并无什么恭维。如果开首
称我为什么“学者”“文学家”的,则下面一定是谩骂。我才明白这等称号,乃是他们所公
设的巧计,是精神的枷锁,故意将你定为“与众不同”,又借此来束缚你的言动,使你于他
们的老生活上失去危险性的。不料有许多人,却自囚在什么室什么宫里,岂不可惜。只要掷
去了这种尊号,摇身一变,化为泼皮,相骂相打(舆论是以为学者只应该拱手讲讲义的),
则世风就会日上,而月刊也办成了。
先生的信上说:惰性表现的形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
〔16〕。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柢,怕不可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遇见强者,不
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
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
满口“中庸”时,乃是势力已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一到全败,则又有“命运”
来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中国人
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
。
鲁迅。三月二十九日。
鲁迅先生:
你看出什么“踱进研究室”,什么“搬入艺术之宫”,
全是“一种圈套”,真是一件重要的发现。我实在告诉你说:我近来看见自命gent
leman的人就怕极了。看见玄同先生挖苦gentleman的话(见《语丝》第二十
期),好像大热时候,吃一盘冰激零,不晓得有多么痛快。总之这些字全是一种圈套,大家
总要相戒,不要上他们的当才好。
我好像觉得通俗的科学杂志并不是那样容易的,但是我对于这个问题完全没有想,所以
对于它觉暂且无论什么全不能说。
我对于通俗的小日报有许多的话要说,但因为限于篇幅,止好暂且不说。等到下一期,
我要作一篇小东西,专论这件事,到那时候,还要请你指教才好。
徐炳昶。三月三十一日。
〔1〕 本篇最初分两次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日、四月三日北京《猛进》周刊第
三、五期。
〔2〕 旭生 徐炳昶(1888—1976),字旭生,河南唐河人,当时任北京大
学哲学系教授,《猛进》周刊的主编。
〔3〕 《猛进》 政论性周刊,一九二五年三月六日创刊于北京,一九二六年三月十
九日出至第五十三期停刊。
〔4〕 玄伯 李宗侗,字玄伯,河北高阳人,当时任北京大学法文系教授。《猛进》
周刊自第二十七期起,由他接编。
〔5〕 指徐树丕,字武子,号活埋庵道人,江苏长洲(今吴县)人,明末秀才。明亡
后隐居不出。著有《识小录》、《活埋庵集》等。
〔6〕 “强聒不舍” 语出《庄子·天下》:“强聒而不舍者也。”
意思是说了又说,不肯停止。
〔7〕 “戊戌政变” 一八九八年(戊戌)光绪皇帝采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康有为
等人变法维新的主张,于六月间开始,任用维新人士参预政事,颁布新法,推行新政。但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强烈反对,于九月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杀害维新运动领袖谭嗣同等
六人,并通缉康有为、梁启超,废除新法,维新运动遂告失败。历史上称为“戊戌政变”。
〔8〕 《新青年》 综合性月刊,“五四”时期倡导新文化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重要刊物。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上海,由陈独秀主编。第一卷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
改名《新青年》。一九一六年底迁至北京。从一九一八年一月起,李大钊等参加该刊编辑工
作。一九二二年七月休刊,共出九卷,每卷六期。鲁迅在“五四”时期同该刊有密切关系,
是它的重要撰稿人,并曾参加该刊编辑会议。“思想革命”,指《新青年》提倡的反对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