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17随卦:随机应变,顺势而为(2)
时间:2023-04-26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张瑞 点击:
次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是对姜子牙“钓”的机遇和时势的最好写照。
一粒种子,若落到肥沃的土地上,得到充分的水分和阳光,就可能长成参天大树;但如果落在贫瘠的土地上,再没有水分和阳光的滋润,就可能先天不足,长得十分弱小。
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看不同的时势,在不同的地点、地位、位置,也会有不同的位势。对于人来说,时势就如同肥沃的土地和阳光、水分一样。古人讲:“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一个人要想充分发挥才干,就要选择或把握时势。总之一条:要强化自身,形成强大的势能,才是调整位势的上上之策。
随机应变
古人说:“事情变了,时势就有差异,社会风气也随之改变。一个人,行为合于时宜就会发达,违背时宜就会遭殃。”
什么叫“合于时宜”呢?这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行变通之道。时势是由两种东西促成的,一是物质资源的多寡,二是人们的心理趋向。这两者又相辅相成。物质资源丰富,人心就趋于浮躁;物质资源贫乏,人心就趋于变动。天下没有一百年的平安,因为人心总是在浮躁与变动中摇摆。这使因循守旧者感到很不习惯,却给锐意进取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他们随时而动,随机应变,利用一个又一个机会,架起通天之梯,将命运导向辉煌。
成功者没有固定的成功模式,他们根据事情的需要采用变通的方法,使自己的行为“合于时宜”,而不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这个道理,就像行船一样,逆水行舟,不如顺风扬帆,又轻巧,又快捷。
古人说:“天下的道理没有永久正确的,以前所用的,现在或许要丢弃;现在抛弃的,将来或许要用它,关键在于投合时宜。如果一成不变,即便像孔丘那样博学,像吕尚那样善谋,也要落得个穷困潦倒的下场。所以,聪明人做事,先观察土地,然后决定使用什么工具;先观察民情,然后决定事业目标;先综合大家的意见,然后制订具体措施。”
能够根据所处的环境确定对策,根据民心确定努力目标,根据大家的意见确定处事方法,已可谓懂得变通之道了。
变通,是才能中的才能,智慧中的智慧。古今成大事者,莫不以此达成人生梦想。
许多人具备很高的智商、很好的学问和很优越的条件,终生努力却无所成就,其根源只有一个:不知变通。
一个人即使才高八斗,如果他不能随机应变权衡利弊,不能在恰当的时候说恰当的话,做恰当的事,那么他就不能最有效率地运用自己的才干。古今中外,不乏随机应变的名人名士。
三国时候,诸葛亮领兵34万伐魏,六出祁山。魏明帝闻报,命司马懿统率大军至渭水之滨迎战。
诸葛亮和司马懿是老对手,深知对方足智多谋,不好对付,战前都进行了周密的部署。不过由于蜀军远道而来,粮草供应非常困难。司马懿看准了蜀军的这一弱点,并利用这点做文章,期待蜀军断粮,从而乘机取胜。
诸葛亮将计就计,随机应变地在粮草问题上做文章,分兵屯田,与当地老百姓结合就地生产粮食,摆出一副打持久战的架势。同时,令工匠造木牛流马,长途运粮,从心理上给予司马懿极大的压力。
司马懿终于沉不住气,亲领精兵烧粮。为了防备诸葛亮的调虎离山之计,他也使出了声东击西的计谋:让手下的部将冲锋在前,自己反而在后引援军接应。却不料诸葛亮比他更为灵活,在魏军直扑蜀军大营之时,诸葛亮却另派一支精兵突袭魏军大营,最终杀得魏军大败,元气大伤。
诸葛亮就是一个善于随机应变的人,遇事镇定,处变不惊。想当年,面对司马懿几十万大军,面不改色,气不喘,唱出千古绝响“空城计”。现如今,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或者在专业方面具有高深造诣的人,往往因为缺乏应变能力,事业毫无进展。一个人懂得变通,再加上坚毅努力的精神,便可以使事业有大的进展。
曾经有位名人说过:“一个有机智的人,不但能利用他所知道的东西,并能善于利用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还能用巧妙的方法来掩饰他无知愚拙的方面,这样的人往往更易得到别人的信赖与钦佩。”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