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走出墨守成规的怪圈(6)

时间:2023-04-30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刘文清 点击:


    还有一位小朋友画的“长大了,我要种这样的树”,他设想。只要种一棵树,就可以结出苹果、梨、桃、菠萝、葡萄、香蕉、桔子、石榴等各种美味的水果。从节省土地的经济学角度看,这一设想极为合理,但它又大胆地向现代生物工程的研究者们提出了一个难题,谁敢轻易就说这是荒唐的呢?

    上海一位名叫王驷通的三年级学生,他穿的风衣上有一根带绳,绳的两头从风衣内串出来,可以把衣服扎紧。他有时会不小心将绳从一头拉出来,但要将绳的一头沿细窄的串绳洞串回去可就难了。每次他都要找妈妈。妈妈用一根别针连在绳头上,由于别针是硬的,可以用它来“牵引”带绳。有一天,带绳又“逃”出来了,可家里一时却找不到别针。一天,他从冰箱中取一根雪糕吃时,突然想到可以先把这根绳弄湿了放进冰箱里,把它冰成马蹄形,然后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已冻硬的“冰绳”串过风衣上的串绳洞了。

    王驷通同学运用“第四只眼”所做的发现,虽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他的设想却有其独创性的一面,因为“把绳子也像雪糕一样冻硬”,恐怕很少有人能够想到。而这种独创性恰恰是构成创新思维的基础。

    所谓人的“第四只眼”,本质上说的是人的独创性。独创常常表现为打破常规。打破常规,就要求思维具有批判性;追求与众不同,就要求思维具有求异性。“第四只眼”常常用一种近乎挑剔的眼光看问题。并总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罕见的、非常规的想法。

    过去曾有一位画师收了几个徒弟,为了考验徒弟们的天赋。画师给了每个徒弟一张白纸,出了一道题,要大家用最简练的笔墨画出最多的骆驼。结果当答卷交上来时,师傅发现,几个徒弟的画法有很大的差异。

    几个年龄较大的徒弟想法很普通,有的在纸上画了许多小骆驼,有的干脆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了大量的圆点,用圆点表示骆驼。但这些画都被画师认为缺乏创意。因为这几幅画的思路是一样的,即尽可能画更多的骆驼,而纸上无论画多少,都是有限的。只有小徒弟的画最有独创性:他画了一条弯弯的曲线表示山峰和山谷。画上只画了一只骆驼从山谷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一个头和半截脖子。这可以表明,谁也不知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或许就是这一、二头,或许三、四头,或许是一个庞大的骆驼群……

    最早的火车是用齿轮做车轮的。轮与铁轨之间是用齿轮咬合着齿轨行驶的,因为人们认为只有这样,火车才不会脱轨。但这样一来,火车行驶得很慢。火车司炉工史蒂文森用“第四眼”想到“让火车改用平轮、平轨”。结果证明,火车不但没有打滑脱轨,而且速度提高了将近10倍。

    一个人若潜心发挥自身的创造才能,善用“第四只眼”,其能力也会增大十倍甚至百倍。

    费涅克是一名美国商人,深知许多城市居民饱受各种噪音干扰之苦。在一次休假旅游中,小瀑布的水声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用立体声录音机,录下了许多小溪、小瀑布、小河流水发出的声音,还录下了许多鸟鸣的声音。然后,将复制整理的录音带高价出售。这种商品把那些久居闹市的人们,带进了大自然的美妙境界。他的生意十分兴隆,尤其买“水声”的顾客川流不息,因为许多市民喜欢在“水声”的陪伴下安然进入梦乡。

    弗雷德里克·图德被称为“冰王”,他因为经营人们认为不值钱的冰而发了大财。图德的想法很简单:把冰从不值钱的地方运到可卖高价的地方。这个大胆的想法,曾使同时代的人感到迷惑和可笑。不管别人怎么想、怎么说,图德全力以赴地忙于运冰,随之而来的是滚滚财源。仅1856年,图德就向菲律宾、中国、澳大利亚、西印度群岛等地用船运送了14、6万吨冰。天道酬勤,图德从司空见惯的冰中获取了大笔利润。可以说,到了19世纪中期,图德已经牢牢地确立了自己的冰王地位。

    浅野总一郎23岁时走出故乡的小山村,来到了满眼繁华的城市——东京。当时浅野总一郎身无分文,吃饭也成了问题。就在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泉眼。已经整整一天没吃东西的浅野总一郎,用手捧起泉眼里的水来充饥解渴。没想到,他一喝完泉水,顿时觉得非常清凉,非常可口。他想:“干脆卖水算了。”于是,他捡来卖水的工具,在路旁摆起了卖水的小摊,开始了他的卖水生涯。两年后,25岁的浅野总一郎已赚了一笔为数不少的钱,开始转向经营煤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