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城是个古老的地方,老得披着三千年的白发一路蹒跚而来,与它相逢的人会禁不住热泪满腮而作揖膜拜。如今,你站在鄂东古邾地今武汉市新洲区东端海拔最高的将军山西眺,天朗气清之下,平畴空阔、丘岗起伏。一条大河蜿蜒九曲,流到目光恍惚处、烟霭迷离间有座现代新城拔地而起,这就是"周为邾国、汉为邾县"的邾城。 学者们说,人类最早的故事皆发生在河边水湄。邾城临河而筑,所以,河水便滋润家园、催生草木、也铺陈着风景。春天,杨柳风从河的对岸徐徐拂来,带来了花的芳香、草的气息、还有这被吹皱了的河水的絮语,活在城里的人便恍若住在阆苑仙境;要是你偶尔抬首东望,远处群山那南北逶迤的一脉青影在云天间起伏变化着,就像叠映于画屏中的地平线上有一丝柔曼曲折的意韵在心中缓缓弥漫。有山为屏障,有水作怀抱,邾城人就活得洒脱,心就变得优雅。这里,河名举水,不长但宽阔;邾城不大,一弹丸小地。然而,地小却襟江带湖、遮蔽江汉,扼八方咽喉、接九省通衢。 《春秋三传比义》上记载:"颛顼之后有六终,产六子,其第五子曰安。邾即安之后,周武王封其苗裔邾侠为附庸,居邾……始见于《春秋》。"原来,早在西周,邾国就己受封于周武王,距今已逾三千余年。我无论怎样展其想象之翼,也实在难以在脑海中呈现出邾国先民们在那个小诸侯王侠统治下的情形,也就时时爱在心中编织着属于我的关于邾的各种故事和神话……千古兴亡多少事?到了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邾国而设邑,邑治在邾。至清朝覆灭前,邾城曾设县十二次,设郡六次,设州五次。历史一次次对邾城厚爱有加,而邾城亦以赤子之心馈答以报。 邾城东南不远处有一座问津书院,相传为当年孔夫子使子路问津之处。书院落成后,历代鸿儒名士纷至沓来、登坛讲学,书简论道,堪与称著天下的白麓书院、东林书院比肩。昔年,书院屋顶覆盖琉璃、脊饰鸱吻,规模宏大。正殿悬有清嘉庆皇帝御笔"圣集大成"匾额。书院还嵌有一幅楹联:"此间哪有迷津,山水清闲,差憩车尘马足;何处得寻遗迹,宫墙在望,欣瞻义路礼门。"相传,春秋末期,孔子带着弟子周游列国,宣扬其政治抱负。师生一行适于楚,至邾地黄林,这里山势平缓、树木葱郁,一河横流于眼前,缓缓逝水轻泛层层涟漪,极尽淡宕空悠韵致。师生心中躇踌,既不得前行,孔子遂使弟子子路于此问津。从此,这座山便名唤孔子山,水名曰问津河。河上原架有一木桥,孔子行至桥上,桥忽断折而坠入河水中,甚是狼狈。想起师生们自鲁而发,一路风餐露宿,先菜色陈蔡,遭列国冷落而倍受冻馁,今至楚又遭此尴尬,夫子感道德没落、思社会忧患,而上苍偏又加施磨难,不禁百感交集、慨然兴叹。原来,至圣心中也会偶有苦楚与悲凉 的。后世人有感于圣人这"一叹"而将桥名为"孔叹桥",也就留下了这则千古遗闻。由是,邾城人藉以倍加尊崇儒教,敬瞻孔圣。至唐太和年间,黄州刺史、大诗人杜牧在此始立庙祀孔,兴学教士,问津书院由此发端,宋元明清历朝历任邾城官员皆传承融铸,重视问津书院的保护和教习。邾城人素来温柔敦厚、读书礼家文柄传承,其翰墨诗书风雅、衣冠礼义流韵,皆因问津书院的远久风化而领受熏习。 邾城与文人墨客自有解不开的结。 "……有个当垆明似月,马鞭斜揖笑回头。"唐杜牧诗作得好,人也风流,写这诗时大约四十岁左右,正在其治所邾城的黄州刺史任上。因受朝中宰相李德裕等权贵排挤而外放,仕途不甚得意,但他仍颇以济世之才自负、风流不减。古来才子大多情思缱绻,思慕美人是很自然的事。这个令他回首笑揖的女子一定很让他为之心动的,说不定他公余后时时光顾这酒家,浅酌低吟间暗与当垆女顾盼流连也未可知。想来,唐代邾城应是出美女的地方,一个当垆女貌若月宫嫦娥,可知那些小家碧玉和闺阁深藏的女儿们该有何等的绰约风姿。先前,风流倜傥的小杜十年历唐世称艳的扬州之盛,不惜落下"薄倖"之名,也要那"娉娉袅袅十三余"的"玉女"侍奉左右。只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两句诗还是多少透露出这位多情才子当年繁华梦醒,忏悔艳游的心境。杜牧在扬州任幕僚时是很落魄失意的,可因那两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流传开后,扬州这个与邗沟历史一样长的繁华古城而更独领风骚,引来古今多少人的遐思和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