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经学:《左氏》记事,参看《公羊》乃得真。
[11]经学:泓战《左氏》兵家言。
[12]经学:《周官》为最古行政法典。
[13]可考较晚一期制度,此古文说所以可贵。
[14]经学:崔述攻古书,汉学家以为不足信。
[15]学术:《老子》为极古之书。
[16]学术:《庄子》非完帙。
[17]经籍:古人辑佚之法与后世不同。
[18]经籍:先人之说,或后世乃著竹帛;后出之书,或述先人说,故成书时代难定学术年代蚤晚。
[19]经学:《周书》一部乃古书,为兵家所存录。
[20]史学:偏方之传,惟《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然则古方志—图经—中当多可宝史料,今仅郦道元。
[21]经籍:《山海经》,方士之书。
[22]史籍:大史公传出于语,余采《春秋》系世间及《书》。
[23]史籍:古官分左、右,小史,图法,私曰语。
[24]史学:言层累造成当兼知逐渐剥落。
[25]古物:甲骨文之伪。
[26]古物:辨别真伪之法。
[27]民族:汉族之名,无不合理。
[28]民族:予误信西来说。
[29]民族:南金铎传入北方为木铎。用金南传于北。
[30]年代:古史年代。
[31]经籍:竹书之伪。
[32]億:億为古汉语用法,还有“億造”“億度”等说法。
[33]工业:昔人知石铜递嬗,亦知兼用铜锡。
[34]史事:三皇。
[35]史事:《五蠹》言有巢、遂人,遂人主熟食,《庄子》言有巢知生,知生主取暖,《古史考》又兼言范金。
[36]史事:以伏羲为游牧非。在沼泽之地。
[37]史事:《御览》引《开山图》有巢氏治石楼山,疑误。
[38]史事:谓伏羲都陈、成纪之非。
[39]史事:姜水必不在东。黄,姬水;炎,姜水。
[40]史事:神农氏传十七世。
[41]史事:炎黄之间为世运之一大变。
[42]史事:阪泉涿鹿一役。
[43]史事:亦即少昊赤帝少典?
[44]兵:用石时亦剥林木以战。
[45]工业:北用铜不如南用铁胜之。
[46]史事:少昊氏、爽鸠氏为司寇居齐,非继黄帝酋长。
[47]史事:女娲乃造万物女神。
[48]史事:昌意处若水,青阳处江水,皆在东:蜀山即独鹿。昌意取蜀山女,故生颛顼,为姜姓。
[49]水利:古治水主填塞。
[50]史事:禹治水真相。
[51]史事:禅让真相。
[52]经学:古人例不改字,则《史记》不应改《尚书》之字,与今《尚书》异,或正今书改今为古。
[53]史事:囚尧偃朱之说。
[54]同“太”,吕著中作大。
[55]大:同“太”,吕著中著中作“大”。
[56]事:舜之先世。
[57]理:黑水。
[58]事:八恺舜族,八元禹族,四凶即四罪。
[59]族:予误以三苗为黎族,黎盖即重黎之黎,族分为九,曰九黎。
[60]史事:夏灭有扈。
[61]当为文公。
[62]史事:夏都所在。
[63]史事:五观在殷。
[64]史事:羿浞之乱。
[65]经籍:古各传所传不搀,《夏本纪》盖据《系世》,故不以羿浞之乱搀之,羿浞见《左》襄四哀元,《史记·吴世家》略同。
[66]政体:太康失王位,非失君位。
[67]史事:商八迁。其后之迁徙。
[68]史事:夏殷兴亡。
[69]史事:升自陑即战于郕,以而即仍也。历山疑即舜耕处。
[70]史事:《晋语》言商多一世,盖并武庚数之。
[71]经学、史事:《无逸》祖甲即太甲。
[72]政体:立弟殷鲁吴。
[73]政体:亮阴之制,后似不能常行。
[74]政体:伊尹废大甲在三年非,伪孔传并入其中。
[75]阶级:古公与私属去豳。
[76]史事:周先世世系。
[77]史事:公刘当桀,以为当大康误。
[78]经学:侵阮、徂、共。
[79]史事:三监不必三人并立,霍从蔡地分为二。
[80]史事:封尧后于蓟,或不近燕。
[81]史事:武王戮纣尸,暴秦所不为。
[82]史事:殷周竞争之迹。
[83]年代、史事:郑王皆用文王九十七,武王九十三之说,不近事情。
[84]史事:《金縢》不记周公奔楚及死,郑以奔楚事误系之居摄之前。
[85]史事:昭王不复,南略始衰,至穆王似复振。然昭亦雄主。
[86]学:胶船之说,不知何本。
[87]史事:徐偃王即驹王。
[88]史事:禹会诸侯于涂山,恐因穆王附会。
[89]史事:《左》昭十二子革言祭公谋父作《祈始之诗》,即《国语》谏征犬戎者,隐见所言实为一事。然则盘游虚曾耀兵力于西,实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