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随机应变
人生最快乐、最渴望的事情固然很多,但是我们最想要的其中之一,就是得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而且数量最好大一点,来路最好奇一些,我想这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胡雪岩初到杭州阜康钱庄只是一个学徒,他又是如何得到自己的第一桶金的呢?
胡雪岩的第一桶金
胡雪岩的第四代孙,画家胡亚光先生,在回忆家事的文章当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先曾祖光墉公,字雪岩,少式微不暇攻诗书。学贾于阜康钱庄。肆主于姓,无子。家公勤敏,有胆略,颇器重之。疾革时,招公至榻前曰:“君才识百倍于吾,吾肆虽小,好为之不患无用武之地”。即以全肆赠之。
——《安定遗闻》
中国人向别人提起自己的父亲时,称为“家父”,但是如果父亲过世了,就要称为“先父”。文字当中所说“先曾祖”,那就表示比祖父更高辈分的长辈。古人除本名之外,还有字,只有长辈才可以直呼本名,其他的人或者晚辈只能够称呼字。晚辈对自己的长辈不便提及名讳,可是不说又不行,那怎么办呢?就加上一个“公”字,便称为“光墉公”,指的就是胡雪岩。这段话的意思大概是说,胡雪岩小的时候家里很穷,根本没有机会去读四书五经这类的诗书,早早就在阜康钱庄当学徒。钱庄老板姓于,没有子嗣,看到胡雪岩十分勤奋好学,又有胆略,便对他十分的器重。于老板后来病危临终之时,把胡雪岩叫到床前,说你的才干百倍于我,虽然阜康钱庄现在规模还不大,但只要你用心经营,这些资金必定可以被你好好运用,你千万要好自为之。于是将整个钱庄传给了胡雪岩。
当然,关于胡雪岩的发迹,还有其他两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是左宗棠提携说。说在胡雪岩当学徒的时候,左宗棠的部将因为军队粮饷紧缺,奉命来钱庄借钱,开口便要两千两银子。当时钱庄老板不在,在场的伙计都不敢做主放款。就在双方僵持不下,几乎要刀枪相见的时候,胡雪岩挺身而出,做主将银两借给了官兵,这才没有惹出更大的乱子。但是,胡雪岩事后却被老板以超越职权、擅自做主为由而开革。此事后来传到左宗棠的耳朵里,于是对胡雪岩就有了很好的印象,所以后来给了他很多机会。胡雪岩得助于左宗棠,自己开了家钱庄,这才赚了大钱。
另外一种是王有龄帮助说。据说浙江巡抚王有龄当初贫困之时,胡雪岩私自挪用收回来的钱庄死账,将银子借给王有龄捐官补了实缺。后来王有龄又刚好回到浙江为官,他们两个官商合作,从此飞黄腾达。但我们略加分析就会产生疑问,王有龄刚刚回到浙江为官,只不过担任海运局一个小小的坐办,哪里来那么大的本事,能够帮助胡雪岩呢?可见此种说法不太可能。
在这些说法中,我们看来看去,还是觉得胡雪岩的后代子孙胡亚光先生所讲的说法比较可靠。因为于老板好不容易经营下这么一个钱庄,自己没有子嗣,而胡雪岩诚实守信又勤奋好学,当然应该是最好的人选,这样想来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于老板没有后代是他会把钱庄交给胡雪岩的前因,但是最后做出这个决定的关键,还是因为他在经过严格的考验之后,最终确定胡雪岩正是最合适的接班人。那么胡雪岩来到阜康钱庄是怎么表现的?他做了哪些事情让于老板如此看重,会将自己一辈子的心血赠予非亲非故的胡雪岩呢?
胡雪岩的第一堂课
对于钱庄而言,门户安全至关重要,为了防盗防贼,打烊以后都是大门紧闭,任何人不准从正门进出。胡雪岩从金华到了杭州已经是晚上,所以他第一次到阜康钱庄是从后门进去的。安睡一夜,第二天一早被带去见了老板,问过一些情况之后,便被指定在金库里当学徒。
胡雪岩从进入钱庄的那一夜起,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未踏出店门半步。因为按照钱庄的规矩,学徒进门要先练习“坐功”,就是整日呆在金库里面,练习算银票,包银元,串铜钱。白天不准出门,晚上住在店中,同样不许外出。坐功的考验期是一个月,如果一个月内遵守规矩闭门不出,而且表现不错,就算合格。如果在第一个月便出了差错,可以再考验一个月。若是仍有违规的行为,就会被彻底辞退。金库里连胡雪岩在内一共三个学徒,年龄都差不多,稍大的一个刚满师,在金库里指导他们工作,大家叫他师兄。胡雪岩人缘很好,没几天便与大家混得很熟了。
一个十九岁的少年,初次来到风光明媚、景色如画的杭州,我们将心比心,相信他心中的第一个愿望,应该是抽空去看看西湖的景色。但胡雪岩认为好不容易找到自己想做的工作,就要一切遵守规矩。他想起母亲的教诲,要认真,要用心,要勤劳,要努力,更要听老板的话;他也想起已经去世的父亲读过书却没有机会,自己读书不多,却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要格外珍惜才是。所以一个月过去了,他始终没有离开钱庄,工作不但熟练而且准确,没有发生任何差错。
到了第二个月,师兄告诉他可以到外面走走,去看看美丽的西湖。但他仍表示不急着出去,等坐习惯了,师兄要出去时,再一起去。师兄当然很高兴,难得雪岩这么听话,于是告诉他以后每逢初一、十五去西湖时带他一起去,胡雪岩自然也很高兴。
从学徒到跑街
要了解一个人,怎么样最可靠?算八字不一定管用,靠眼睛观察也不一定准确,最好的办法就是实际考验一下。胡庆余堂的关门弟子,现任青春宝集团董事长的冯根生先生,在谈及自己当初学徒生涯的时候,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他当年好几次在胡庆余堂的地板上捡到散落的银元,每一次都诚实地交给了师父。师父当时也不多讲,只说你很诚实,就把银元收了回去。直到冯根生先生学徒时照片师父临终时才把他叫去,告诉他其中的秘密。原来银元每次都是师父故意丢在地上的,看哪一个徒弟会捡到,有没有诚实地交上来。这种透过实际考验来测试徒弟是否诚信的方式,应该是胡雪岩在于老板的考验之下,不但通过测试,而且一直沿用下来的。所以我们要记住,人要经得起考验,再加上两个字,人要经得起“严格”的考验,才能够出人头地。
胡雪岩在钱庄当学徒始终和在大阜、金华的时候一模一样,如果说有不同,就是他对学徒的分内之事更加勤快了。每天早早起床,先替老板端洗脸水倒尿壶,扫地抹桌买早点。开店营业之后,有客户来办业务,他总立在一旁,见机做事,从来不用吩咐。
讲到这里,我们不禁要问一句,人到底要不要变?答案是应该变的才可以变,不应该变的就是不能变。像倒夜壶这种事情,大部分人是不愿意做的,可是胡雪岩从十三岁开始,一直做到二十岁。他并没有觉得这种事情怎么总是我做呢?轮也该轮到别人了吧?胡雪岩阶段性的调整比任何人都好:该调整的部分,他自然去调整,因为学徒的环境不同了,工作的要求不一样了;不该调整的部分,他是一本初衷,一如既往。
一本初衷是很了不起的,如果以前所做的事情现在不做了,那他就是投机取巧,是为了想到钱庄而故意讨好人家。胡雪岩不是投机取巧,以前怎样做事,现在还是表里如一,前后一致。
一个人到底是该随机应变还是投机取巧,我们真的要好好去想一想。中国人最讨厌投机取巧,但是最佩服随机应变。同样是四个字,但是方式、效果完全不同。胡雪岩随机应变,绝不投机取巧。怎么区分?一个人如果动机很纯正,一心为公,就是随机应变;一个人如果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顾大局,一定是投机取巧。同样的动作,要从看不见的动机来研判,否则很难分辨。
一个人为了公家,就是随机应变;
为了自己的利益,就是投机取巧。
胡雪岩如果刚来的时候很勤快,时间一长就慢慢把那些事情推给别人,老板就会疑虑:这样的人以后还会变得更差,如果把整个钱庄交给他,岂不糟糕了吗?胡雪岩一本初衷,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升到跑街照做不误,升到出店还是一样,老板后来对他器重,他反而更是加倍努力,老板还怎么会怀疑他呢?前面的话说到这里,我们还要加上三个字,一个人一定要经得起“全方位”的严格考验才行。
人一定要经得起全方位的严格考验。
胡雪岩没有上过几天的学,为什么懂得这些道理?可见,很多道理不是学校所能教的,不是书上都会有的,完全靠自己的一种领悟。“悟”字拆开来,一个“吾”,一个“心”。一个人要自己常常想,要从自己的内心得到一些启发,懂得一些道理,这样才会真正有所得,才会在生活中真正去践行。
第19节:随机应变(4)
于老板已经上了年纪,也带过好几个徒弟,他对年轻人十分爱护,也是严加管教。他仔细观察胡雪岩的言行,透过各种方式考验胡雪岩,认为他是个值得栽培的人才,更加有心培养他。既然这样,那钱庄有没有培养和提拔人才的制度?当然有。
现在很多人羡慕西方的制度化管理,总觉得中国人缺乏制度,好像都是爱怎么做就怎么做,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其实我们中国从周朝开始,就很擅长定制度。孔子做梦都会梦到周公,就是因为他对周公所定的“周礼”非常推崇,认为周公最大的贡献,就是定下了很周密的制度。在古代,世界各国都派人到中国来学习我们的制度,所以说,中国人是很会定制度的,并不是像某些人所想象的那样,认为中国人自古没有制度,更不遵守制度。那完全是一种误解。
按照钱庄的规定,学徒五年满师,才可以委派工作,正式成为办事人员。但是,于老板看到雪岩十分特别,所以刚到第五年,离满师的期限还有整整一年,便迫不及待地升他为“跑街”,可以送送账单文书,也就是现当于现在的业务助理。
于老板这种提前给胡雪岩“转正”的做法,我们应该怎么看?在西方人看来,这是比较不赞成的事情,认为是违反制度。但在中国人眼里,制度是制度,执行起来却会因人而异,会有一些弹性。我们对表现特别好的人有一种办法,叫做破格提拔,破格任用。这没有什么不好。既然胡雪岩已经具备了出任跑街的能力,又何必一定要固守死规矩?那分明就是有人不用,分明就是浪费人才。所以到了第五年,于老板对胡雪岩说:“你可以当跑街了,可以到外面去走走了。”
胡雪岩到了外面,真是如鱼得水,因为他的长处就是与人往来。我们会发现,凡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大概都是那些不太了解人世间状况,对别人的心理变化也很难揣摩清楚的人。人一旦擅长了解别人的心思,就很容易跟别人打交道。胡雪岩不但对人有兴趣,而且善于用心了解他人的想法,所以什么事情到了他的手上,都会处理得很好。
从跑街到出店
由于胡雪岩在还没有担任跑街之前,自己就已经把跑街的各种任务和相关技巧掌握得差不多了,所以一旦出任,很快就进入状态,表现得非常出色。只做了半年,便升为正式的“出店”,也就是现在的业务主管,有了一定经营上的权利。出店不但可以接洽业务,而且要经手银钱。店里的伙计看到胡雪岩还未满师就担任出店,心里都很羡慕。
胡雪岩担任出店后,最特别的表现是什么?就是他对收死账比谁都有办法。死账用现代的话讲叫做呆账。钱庄放钱出去,就有一定风险。遇到一些客户情况突变,钱会收不回来,这些便叫死账。死账原因很多,有的官员离任调走,有的生意亏本破产,也有的故意赖账不还。钱庄最怕遇到死账,因为死账一多,钱庄周转不灵,就有倒闭的危险。胡雪岩担任出店后把原有的死账一一弄清,采取不同的方式“讨债”,别人收不到的钱他却收得到。为什么?因为他很灵活,很会说话。说实际一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一个人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样好还是不好?我们常常想到负面,认为这样不好。其实这有什么不好?你碰到人不讲人话,难道讲鬼话吗?你鬼话连篇,人家根本听不进去;如果哪天真的碰到鬼,你不讲鬼话讲人话,鬼又怎么听得懂呢?很多事情,我们没有必要老往坏处去想。一个人本来就应该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才是合理的做法。一般人因为太过要标榜自己,还没有资格称为君子,就想变成圣人,这是我们读儒家的书所应该注意的。我们是普通人,就先做个普通人,其余的慢慢来,不要操之过急。
出店再往上便是“掌盘”了,就是“掌握全盘”的意思,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地位仅次于老板。胡雪岩一步步升职,在从业务助理到业务主管的过程中,他不断根据岗位的不同,调整自己的表现,样样都做得很出色。而钱庄的管理者——掌盘,无疑应该是他在钱庄工作的最高奋斗目标。于老板想到现在的掌盘年纪已大,自己身体又不太好,便有意提拔胡雪岩接任阜康钱庄的掌盘。于是就把他找来商量,说由你来做阜康钱庄的掌盘如何?胡雪岩怎么回答?他说不要。
于老板觉得很诧异,这么好的机会,别人求之不得,你为什么不要?胡雪岩回答说,钱庄的生意全靠出店交际招揽,掌盘看家固然重要,但不如让我当出店,外面人头熟了,这样对店中生意的发展更为有利,等老掌盘出缺时再说也不迟。换句话说,胡雪岩的意思是不能因为自己的升迁连累了钱庄的发展,为了钱庄的发展他宁可不升。
面对如此诱惑,胡雪岩断然拒绝,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定力。如果你是老板,你会怎么样?当然是觉得这个小孩子真不得了,年纪轻轻想得这么长远,当然就更信任他了。所以,于老板最后干脆把整个钱庄都送给了他。
一个人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一定有他的前因后果。这句话很重要,因果关系是永远存在的,只不过它不是直线的,不是物理的,不是像常人所想的一个因一个果。人世间的因果是有变化的,通常一个因可以产生好几个不同的果,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会有很多变化,这才是我们大家要小心的。
胡雪岩一生认为结果并不重要,原因才重要,动机才重要。此时的胡雪岩并没有想到以后老板会把财产交给他,当然老板也不会提前告诉他。因为提前说出来,有的人就可能会做假,装成值得信赖的样子。于老板什么也没有说,就是要看胡雪岩怎么表现。其实胡雪岩不接任掌盘是有抱负的,他也是在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因为一旦当上掌盘,虽然薪水高,红利厚,但长坐店中便不能和外面接触,业务关系很容易疏远。胡雪岩是要趁自己还年轻,利用出店的机会,运用自己的交际本领,为今后自己能在钱庄行业中立足打下基础,因为他不想一辈子给人做伙计,也想有朝一日自己开钱庄当老板,这才是他心中真正的打算。
结果不重要,动机原因才重要。
于老板的嘱托
于老板后来突然得病,而且一天天严重起来,他自知将不久于人世,便把老掌盘和胡雪岩叫到床前,详细问起钱庄里的大小事情。由于几年来阜康钱庄业务规模有所扩大,在金华、宁波、湖州、温州等大商埠均有商铺和客户往来,尤其是各种投资汇兑,客户借贷很多,但说起这些胡雪岩脑中犹如有本账册一般,甚至有些连老板和老掌盘都忘掉了的重要事情,他都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经过再三考验,于老板终于下定决心,要将阜康钱庄的全部财产赠与胡雪岩。在于老板临终的最后一刻,他将亲友和店员唤到床前,将遗嘱公开,正式宣布把阜康钱庄交予胡雪岩经营。最后,老板给胡雪岩留下一句话:“你命中有好也有坏,愿你今后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希望你能学我,勤奋积财,不要像石崇,因财贾祸。”这一年胡雪岩二十七岁。
石崇是谁?他是晋朝的一个富官,非常能敛财,但是因为太过奢侈,结果皇帝越看越不顺眼,就把他杀了。有的人说,钱是我自己赚的,我爱怎么花就怎么花,与别人有何相干?其实不是这样。钱虽然是自己赚的,但过于奢侈就会败坏社会风气。用赚得的钱多做好事,帮助更多的人,这才是正道。
中国有一部宝典叫做《易经》,整部《易经》其实就是一句话而已,叫做“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只要相信这句话,很快便能懂得《易经》的道理。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多做好事,多积阴德,就算有些不顺利的事情,也会逢凶化吉,慢慢变得好起来。于老板临终赠言,就是提醒胡雪岩要勤奋节俭,这样慢慢才能把财富累积起来,才可以做更好的事情。他同时告诫胡雪岩千万不能像石崇那样,因为奢侈挥霍而惹得祸端。没有钱只是穷困而已,有了钱却招来祸,那是划不来的。
胡雪岩第一桶金有多少钱?有五千两银子。五千两银子不是个小数目,于老板一口气就把五千两的资产交给了胡雪岩。胡雪岩得到这笔难能可贵而又出乎意料的第一桶金,这对他来讲是祸还是福?我们中国人的事情只有一个答案,就是很难讲。胡雪岩好好运用,就是好的;运用不好,本来没有钱还不会惹祸,一有钱马上就惹祸了。所以当我们得到钱财的时候,应该格外谨慎,而不能只是惊喜,然后就开始为所欲为,更不能胡作非为。
讲到这里,我们其实有点遗憾,胡雪岩并没有好好去想一想老板临终前所说的话,虽然他很想做好,但还是出了错,所以他最后会破产也是自作自受。有时候别人经意不经意所讲的话,我们其实应该反复地思考一下:他为什么跟我讲这种话?对我有什么启发?我要不要好好来调整一下自己?这是每个人都应该做的事情。老板临终前所说的话,胡雪岩有没有听懂,有没有听进去,我们以后慢慢再检验,他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
胡雪岩要感谢谁
我们假设一下,胡雪岩如果没有得到阜康钱庄的资产,他以后会不会有这么大的成就?答案是会的。因为他已经有了良好的个人条件,已经有坚定的意志,他迟早会闯出来的,于老板给他的只是帮助而已。
胡雪岩当然会很感谢他的老板,但以他实际的个性,他会觉得老板把钱庄交给我,我不会辜负老板,但我不是为老板负责,我还是要为父母负责,为自己负责。因为一来钱庄不是他向老板要的,二来这样是害他还是帮他,也很难料定。我们觉得这才是事实。
我们看事情要看得深入一点,否则的话永远做不到终点。当别人无缘无故给你钱的时候,你如果一味感激,很可能就中了圈套,然后就会为人左右,变成人家收买的工具,那自己还有何价值可言呢?老板要不要给,是老板的事,不给也罢,我自己走我自己的路,这样才是对的。所以很多人说胡雪岩应该感谢这个感谢那个,其实胡雪岩从来没有讲过,他不亏心于任何人,也不必感谢任何人。但是有几个人的恩情,是胡雪岩一生一世要感谢的,我们每一个人也应当如此。
第一个,人要感谢自己的父母。胡雪岩的父亲很用心地教他,虽然时间不长,但最起码尽力了。胡雪岩的母亲一辈子跟着他,不断地提醒他,陪他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这样的父母当然要感谢。现在好多妈妈爸爸常常教小孩说“谢谢妈妈”、“谢谢爸爸”,这其实是很可笑的。大恩是不言谢的,孩子从小遇到任何事情都谢谢妈妈、谢谢爸爸,这样他就觉得所有的人情都还完了,将来长大以后就不会懂得什么是恩重如山。邻居阿姨帮你忙,你谢谢阿姨当然是应该,但父母的恩情是一辈子报答不完的,怎么谢得了呢?大恩不言谢,要永远放在心里头,而且报恩要趁早,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是很遗憾的事情。
第二个,人要感谢自己的老师。人一生当中碰到几个好老师,那就够了。到现在我对高中和大学时候的老师都是念念不忘,甚至于小学的老师有一两个也印象很深刻。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最起码老师将我们领进门,所以我们要感谢他们。
第三个,人要感谢自己的上司。胡雪岩的运气很好,他经历的老板心胸都很宽广,有了更好的去处,都是放手让他去,这才使得他不断有更好的机会和前程。有些老板认为好不容易碰到这么一个人才,费心栽培了一番,最好能用他一辈子,有好机会也死把着不放,这样的老板未免有些狭隘。往大了说,都是在为社会做贡献,为什么一定要为你一个人呢?胡雪岩遇到的每一个老板都是尽心尽力地教导他,有了更好的机会也都放手让他前往,这样胡雪岩才能够由大阜到了金华,最后有机会进入成就他一辈子事业的钱庄领域。
人一生一世要感谢三种恩情:父母之恩,老师之恩,上司之恩。
一个人如果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很扎实的话,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机会,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但胡雪岩是学徒出身,又做过跑街、出店等工作,对钱庄一切事务极为了解,所以接管钱庄之后,处理起来自然得心应手。我们从这里得到一个很好的启示,人最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无所谓,那不是个人能控制的;有了机会又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否则,没有机会还好一点,有了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那才可怜。
胡雪岩一生中最大的转折点,就是认识了王有龄。王有龄和胡雪岩年龄相仿,虽是官宦子弟,但家道中落,自己也屡试不中。为了让王有龄走上仕途,父亲卖掉了全部家产,为他捐得一个虚官名之后,就再也没有能力去补实缺了,最后在无奈中客死杭州。王有龄前途渺茫,整日发愁。胡雪岩与王有龄虽是萍水相逢,但对王有龄的处境深表同情,他决心要帮助王有龄。但胡雪岩当时只是一个钱庄的小伙计,为了帮助王有龄,他竟私自动用了钱庄的银子。胡雪岩为什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帮助王有龄?胡雪岩和王有龄又是怎么相识的?
[NextPage患难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