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谄媚年轻人的时代吗?
时间:2015-03-07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孙骁骥 点击:
次
王朔曾教训年轻人说:谁没年轻过,可你们老过吗?这句狠话让人觉着,不是坏人变老了,而是坏人压根不会老。
这句话在今天也显示出了一层特殊的现实意义。坦白说,是有力地讽刺了现实。当整个社会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感叹“再不XX就老了”,人们唯恐年轻人不带自己玩的时候;当连我们这拨自以为年轻的80后都莫名产生了一种逐渐变“老人”的危机感的时候,当卖萌、装嫩、二次元成了人们向“年轻”靠拢的最佳渠道的时候,你真的不得不反问一句,“年轻人”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走向?难道拿美颜相机瞪眼自拍“萌萌哒”就是年轻的全部内涵?
《新周刊》最近搞了一个封面报道,我记得里边有一个说法是“讨好95后赢得未来”,这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压低了“年轻人”概念的年龄线。长江后浪推前浪,新登场的年青一代无论作为潜在的消费者还是投资对象,理所当然意味着“未来的现金流”。然而,无论怎么观察,我都认为,这个需要“赢得”的未来貌似不是属于涉世未深的后生们的,反倒像是那常在江湖漂的老奸巨猾们的“未来”。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大陆60岁及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13%;15-59岁人口占70%,而在这些人当中,29岁以下人口约有五亿四千万人,占全国人口比重达到41%。换言之,全国大约有四成人的年龄属于被大众传媒定义的“80 、90后”。这群人拥有的不仅是年龄的资本,更意味着庞大的青壮劳动力、拉动经济的消费能力以及大部分的政府税收。不要忘了,我们生活在一个日趋老龄化的社会,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老者需要纳税人的钱来奉养。
想要老有所安、老有所养,就必然回归古训“养儿防老”,年轻人不就是社会的“儿”吗?重点关注这五亿多承担了重大社会责任的年轻人,便由此成为题中之义了。于是,想尽一切办法,得让他们安安稳稳地工作,勤劳奉献,购买国货,不要逃税。总之,稳住了青年就稳住了一切。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年轻人的社会作用如此关键,用什么方法安抚、稳定他们最经济实惠呢?答案自然是舆论上的讨好。成本低、效率高。
这足以解释,我们为何看到今天的社会对年轻人说出了那么多的漂亮话。什么“我们老了,希望在年轻人身上”,“青年像八九点钟的太阳”等等老生常谈如今已没多少传播效力了,消费社会,金钱至上,按照日本学者三浦展的说法,我们进入了一个“年轻人注意力从政治转向消费”的“第四消费时代”。于是,顺时而变,忽悠的话语又改换成了年轻就该创业、30岁前再不XXX就会后悔、出名要趁早之类的言辞。我还想说,在这个吹捧的过程中,大众传媒为塑造年轻人虚幻的“未来”图景而表演的各种吹拉弹唱,可谓煞费苦心。
在财经杂志、电视访谈、网络微信中铺天盖地出现的所谓“90后创业者”,那些据说三十多岁即实现财务自由,四十以前就退休环游世界的青年才俊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误印象,仿佛经济上的成功得来有多么容易似的。但这种精心策划的谎言却又很有必要,当你准备把一个年龄段或某个阶层的人“隆重推出”时,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需要”的,感到自己是这个社会的主流、目光汇聚的焦点。过去的说法管这叫“主人翁意识”,如此,被定义为主人翁的他们就会很快进入角色。
我不自觉想起了父辈们当年经历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宣传上说是“广阔天地大有所为”,结果却是一代青年迎来了他们人生中的一个大坑。事实上,这些宣传策略不过是一种变向的“打鸡血”——许给人一个无须兑现的巨大承诺。我们这几十年,就是靠着骗靠着瞒靠着打鸡血,一代一代这么走过来。以前的那一针鸡血是行政动员和政治宣传,现在则是靠着成功学、创业导师和励志文化。内容形式变了,本质依然如故。
我似乎应该改换前文的说法,不是“谄媚”,而是“忽悠”。我们进入了一个忽悠年轻人的时代,或者说我们一直处于这样的一个时代当中,从未离开。
那些捶胸顿足发表着激励年轻人的演讲的,那些让青年一代“被主流”、“被讨好”的老人们,事实上,他们才是社会资源真正的掌握着。这个结论十分显然,只要你稍注意观察生活中那些人群扎堆的地方:比如创业大赛上创业者是90后,但投资人往往是50、60后;媒体上抛头露面的是90后,但背后运作策划者,不乏50、60后;创业孵化器全被80、90后占领了,但他们崇拜的创业导师基本都是50、60后……财富的积累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在今天福布斯富豪榜上占据主流的,绝不可能是90后,而恰恰是90后的父辈们。他们紧握手中的社会资源需要往后传递的管道,巨额的财富也需要循环汇流。因此,公平地说,这个社会应该培养更多务实、理性的财富继承者,而不是用鸡血式励志文化催生出一批渴望一夜暴富、极为危险的青年人。
美国实业家洛克菲勒写给儿子小洛克菲勒的信中有一段说到:“美利坚合众国的建国信念是人人生而平等,但这种平等是权利与法律意义上的平等,与经济和文化优势无关。想想看,我们这个世界就如同一座高山,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顶上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脚下;当你的父母生活在山脚下时,注定你不会生活在山顶上。在多数情况下,父母的位置决定了孩子的人生起点。”从这段话中,我看到了一个愿意直面现实的企业家留给后辈的忠告,务实的语调使得这段话不仅不会催生出渴望暴富的肤浅,反而会让那些对鸡血文化免疫的年轻人设立更切实的目标,作出更踏实的努力。
说到底,年轻无非是个过程,一切事物的初级阶段。无论是传媒还是个人,过度讨好甚至谄媚年轻人,是一件可耻的事。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