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从小就“容易受到惊吓,爱哭”的男人被称为“不情愿的国王”,却在国家危急时刻挑起了最沉重的担子。乔治六世去世后,当时的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用拉丁文所写的悼词是:“勇者无敌”。
乔治六世借2011年获得第83届奥斯卡四项大奖的电影《国王的演讲》,重回大众视线。按照颁奖典礼的致辞套路,乔治六世的“重出江湖”首先要感谢演员柯林·费斯的出色表演,然后要感谢编剧大卫·赛德勒长达二十八年的执着与等待。
不过,最要感谢的,还是乔治六世本人。这个从小就“容易受到惊吓,爱哭”的男人被称为“不情愿的国王”,却在国家危急时刻挑起了最沉重的担子。
在近代英国的王室成员中,乔治六世很容易被别人盖过风头,比如他那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哥哥爱德华八世,即后来的温莎公爵。还有比他多活了半个世纪、被称为“希特勒最惧怕的女人”的他的妻子伊丽莎白太后,以及至今在位的女儿伊丽莎白二世。
乔治六世的缺陷纯属正常,却不符合王室成员应有的威仪。于是,他的成长被严重扭曲。身为左撇子的他被硬逼着用右手写字,一旦用错手就要挨罚;他天生走路“外八字”,只好日夜带一副矫正器,双腿被硌得生疼,甚至无法入睡。内向的乔治六世因此患上了严重的口吃。
从相貌和气质来看,编剧赛德勒一开始钦点的男演员保罗·贝利尼更符合乔治六世的形象。他和传奇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罗格在日记中对国王的描绘一样,是个“瘦弱、安静、眼神疲惫的男人”。
这样的男人需要精神强大的伴侣和朋友。妻子伊丽莎白是乔治六世的精神支柱,无论他去哪里,她都陪在身旁。每当他在演讲中停下来,她就轻轻掐他一下,鼓励他继续。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罗格是乔治六世最好的朋友。他们两个是乔治六世的两颗“定心丸”。感谢上帝,他比他们都走得早。
1936年1月20日,乔治五世去世,爱德华八世即位。可是,爱德华八世还没当满一年的国王,就为了赢取辛普森夫人选择退位。作为道德和精神象征的王室,因此在形象上损失巨大。当时,战争的阴影笼罩着整个欧洲,乔治六世不得不接手的,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国家。
在1936年12月12日得即位典礼上,摄影大师布列松拍下了那张著名的照片:四处张望的人群之前,一个男人因为过度劳累而倒在报纸堆中大睡。新王登基对于英国人来说,已经是额外的精神负荷。
因为严格的口齿和害羞的性格,乔治六世对国王的新身份也充满困惑和不自信。当时,凡是听过他发表演说的人,都会低下头,默默等待尴尬的结束。但是,乔治六世有勇气承担责任。再给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的信中,他提到了这个君主制国家的思考:“我还是新手,但我希望时间能允许我弥补曾经的过错。”
在罗格的帮助下,乔治六世的口吃渐有好转。罗格的方法很简单,除了必须的语音练习,他还要和国王探讨心事。《国王的演讲》的编剧赛德勒的叔叔曾经接受过罗格的治疗,这位叔叔一开始可被气坏了,因为“那个澳大利亚流氓只知道叫我谈自己的童年和父母”。结果,赛德勒叔叔的口吃被治愈。从心理入手,的确是罗格比当时其他医生更高明的地方。
多亏了罗格,二战爆发后,乔治六世成功发表了著名的圣诞演说,鼓舞了英国军民的士气。即使炸弹在白金汉宫的草坪上爆炸,乔治六世和家人也没有选择离开。二战中,白金汉宫一共遭遇了九次空袭,乔治六世不仅没有离开,还和妻子一起慰问战士,探望民众。国王的坚持让国人心目中得王室形象再度崛起。
“王室不仅被人们所接纳,而且被一种势不可挡的爱戴包围。那些不相信王室权力是上帝赋予的人,也承认王冠是大不列颠生活和社会的象征。”英国作家威廉·肖克罗斯在太后伊丽莎白的官方传记中,这样评价当时英国王室的作用。
战争胜利后,乔治六世越加憔悴,甚至传出他的性情大变,并将家庭关系搞得一团糟。从1941年到1950年,英国经历了巨大的转变,英格兰银行和工业、交通、能源、卫生等领域,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公有制。英国正从一个帝国变为一个多种族的联邦制国家,这中间的阵痛让乔治六世头疼不已。加上战后经济复苏所面对的困难和不时发生的政治骚乱,过往的精神逐渐被拖垮。另外,长期吸烟的习惯也严重损害了乔治六世的健康。
1952年2月6日,乔治六世死于脑血栓,年仅57岁。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场合,是在伦敦机场欢送出访非洲的长女伊丽莎白,即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