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点是,班昭曾出版过一本写家长里短的畅销书《女诫》,这本书本是用来教导班家女子的私家教科书,不料京城世家却争相传抄,不久之后便风行全国。《女诫》包括《卑弱》、《夫妇》、《敬慎》、《妇行》、《专心》、《曲从》、《和叔妹》七章。下面看看班昭是教晚辈们如何做人的。
《卑弱》篇中,班昭引用《诗经?小雅》中的说法:"生男曰弄璋,生女曰弄瓦。"以为女性生来就不能与男性相提并论,必须"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那才叫恪尽本分。在《夫妇》篇中,认为丈夫比天还大,还须敬谨服侍,"妇不贤则无以事夫,妇不事夫则义理坠废,若要维持义理之不坠,必须使女性明析义理"。 在《敬慎》篇中,主张男子以刚强为贵,女子以柔弱为美,无论是非曲直,女子应当无条件地顺从丈夫。一刚一柔,才能并济,也才能永保夫妇之义。在《妇行》篇中,她提出了妇女四种行为标准:"贞静清闲,行己有耻,是为妇德;不瞎说霸道,择辞而言,适时而止,是为妇言;穿戴齐整,身不垢辱,是为妇容;专心纺织,不苟言笑,烹调美食,款待嘉宾,是为妇工。"妇女备此德、言、容、工四行,方不致失礼。在《专心》篇中,强调"贞女不嫁二夫",丈夫可以再娶,妻子却绝对不可以再嫁,在她的心目中,下堂求去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悖理行为,事夫要"专心正色,耳无淫声,目不斜视" 。在《曲从》篇中,教导妇女要善事男方的父母,逆来顺受,一切以谦顺为主,凡事应多加忍耐,以至于曲意顺从的地步。在《和叔妹》篇中,说明与丈夫兄弟姐妹相处之道,端在事事识大体、明大义,即使是受气蒙冤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万万不可一意孤行,而失去彼此之间的和睦气氛。
由此,可以断定班昭不是教育家,而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戕害的灵魂。她不光自己沉醉其中,还把以后两千年来的中国女子统统拉下水。以至于后来的几千年里,中国女子们没有独立人格,从精神到肉体都变得畸形,最终成为男人们掌中玩物。可以说,班昭不仅对封建礼教躬身实践,还积极参加对女性的奴化教育,最终把个国家搞得跟修道院一样。《女诫》一书,更是成为是中国女子的行为准则,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中国女子脑袋上的紧箍咒就算牢牢地戴上了。此后市场上相继出现了很多跟风图书,如《女史箴》、《女则》、《女孝经》、《女论语》、《内训》、《闺范》、《女学》,但都再也达不到《女诫》这样的高度了。
班昭既然能写出一本妇女的"人生指南",那么她自己的婚姻生活应该是完美和谐的吧?可惜不是。深知处世之道的班昭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她将一生的幸福都无偿献给了两位哥哥。十四岁那年,班昭的大哥班固因为私下撰写史书《汉书》为皇家囚禁。班昭为保全哥哥就上书皇后,要求解禁,得到皇后应允。解禁后班固的身体越来越差,担心自己死后《汉书》半途而废,就要班昭在他的两个弟子当中,挑一个做老公以共同完成修史重任。班固这招也够自私的,为了自己的事业拿亲妹子的幸福做赌注,这样的哥哥确实有点问题。
为了完成哥哥的心愿,班昭想都没想就一口答应。班固有两个学生,大弟子马续是个老实巴交的闷葫芦,适合做丈夫;二弟子曹寿,才高八斗,为人精明,但有点不太靠谱。兄妹俩反复谈论,为了顺利完成修史大业,班昭最终嫁给了曹寿。一朵鲜花终于插到了牛粪上。为什么说是牛粪呢?到了后来,曹寿为了攀龙附凤,擅自入宫献辞,终至惹祸上身,被迫成了供皇后玩弄的面首。从此班昭开始守活寡,郁郁终生。而那个曾经落选的马续,一直单恋班昭,为协助班昭完成修史大业竟终身不娶。甚至在班昭入宫后,自行宫刑,一直陪伴班昭,完成《汉书》。
班昭的二哥班超,一生出入西域沙场。我们现在常用的两个成语"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就是他发明的。汉和帝永元十二年(100年),年近古稀的班超感觉来日无多,萌生了回老家的念头。他派儿子班勇到洛阳,带奏章给皇帝,希望能准予返乡终老。无奈朝廷音讯全无,一耽搁就是三年。班昭对年事已高却仍客居异乡的二哥,不禁心生怜悯。就代兄上奏章给对皇帝:"与兄同年代的人物多已凋零,而我二哥仍在沙场效命。现在他年已七十,衰老多病,头发全白,眼、耳都已不灵光,还手拄着柺杖行走。虽想尽全力报效国家,但对一个衰弱老人而言,他又能做什么呢?"班昭说得合情合理,汉和帝览奏,也为之戚然动容。特别是文中的最后两句,引用周文王徐灵台,"掘地得死人之骨,而更葬之。魏文侯之师田子方,见君弃其老马,以为少尽其力,老而弃之,非仁也,于是收而养之"。两则故事明讽暗示,汉和帝觉得愧对老臣,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护,接替班超。班昭以其文采感动皇帝,助兄达成落叶归根心愿,传为佳话。
班昭的作品多以赋颂为主,后人收集共计文稿十六篇。说到最高成就,当首推《汉书》。然而班昭是个诗人,我们还是要从其诗歌作品上来评价她。目前从《昭明文选》和《艺文类聚》诸书里面,还可以找到班昭的诗赋作品《东征赋》、《大雀赋》、《蝉赋》等的片段文字。其中《东征赋》最为有名,这首诗是班昭随其子到陈留时所作,其辞称:"先君行止,则有作兮。虽其不敏,敢不法兮。"这表明班昭的《东征赋》是效法其父班彪的《北征赋》而作。虽然是模仿之作,但《东征赋》的感情描写更为细腻,手法也更为高超。虽然后人更多记住的是班昭替兄写书的事迹,但也别忘了她还有个诗人身份。
诗人班昭和史学家班昭相比,前者的身份更具有亲和力,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通过品读班昭的诗作,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位几十年如一日埋头钻研历史的老学究,并非传说中那般刻板木讷、了无生趣。我们看到的是她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一面,也会涉及柴米油盐,也会为子女的教育大伤脑筋。这样的生活,才是多姿多彩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才是诗人该有的生活。俗话说,诗歌丰富生活嘛。谁说诗人就该不食人间烟火?无论是男诗人还是女诗人,一旦脱离生活,其作品只能是无病呻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