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枫轩原创文学网 - 纯净的绿色文学家园 !
雨枫轩

知识付费是骗局吗?(2)

时间:2017-11-02来源:网友提供 作者:刘远举 点击: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购买知识付费,有一种自我提升、自我定位、乃至群体认同的效应。
 
任何产品都会给自身附加精神认同、价值观、文化,这是满足高需求层次的商品与服务的必然。从服装到到汽车,从运动鞋到化妆品,从快消到奢侈品,都在为自己塑造品牌形象,为自己的消费群体建立认同感。当然,这种认同感因为商品性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在这其中,诸如知识付费这样的服务,显然是一种精神消费,天然的更容易建立认同感,受众也更有可能为这种认同付费。
 
奢侈品的包包,就真的比廉价包更能装,更耐用么?实际上,它提供的只是一种身份识别标志。那么为什么,人们花几万元去购买身份识别、群体认同,被称为品牌形象的成功,而购买一款知识付费获得自我提升感,自我认同感就是受骗上当呢?
 
多年之前,中国民族主义初起的时候,有人曾这样贬低《读者》,大意是,《读者》是通过一个个的小故事,带给读者一种审美破译,获得某种小资产阶级的道德、价值观,从而让读者有自我提升的感觉。这种说法一定程度上没有错。《读者》并不是多么高冷的读物,但是,即便放在今天的中国,《读者》传播的价值观,难道不正是中国所需的吗?那些付费APP传播的知识于价值观,均是倾向于科学、市场的价值观,在这个马兜铃是否有毒都需要争辩的此时此地,难道不正是中国所需的吗?那么,为什么要对知识付费如此尖刻呢?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奢侈品本身品牌形象与消费群体的群体认同,是兼容的,但知识本身意味着理性,那些非理性的群体认同,的确与知识付费的产品调性不同。这个时候,知识本身就成为一种宗教图腾,而拜科学教,本身包含着悖论。这种悖论的存在,有可能在获得巨大的短期利益的同时,伤害到整个品牌形象的长期利益。当然,无论如何,有“知识”二字的制约,这种群体认同,不会滑得太远。这种群体认同,起码比中国大多数的群体认同都要更好一些。
 
不过,换个角度,这也是出于规律的必然。当下人们议论的那些知识付费,不是彭博社那样的信息付费,也不是纽约时报那样的付费新闻,是二手知识。虽然不能称其为骗局,钱也不多,但却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有两个方向转变可以增加不可替代性,一是专业性、原创性方向,这很难。另一个方向则是增加“额外的效用”,也即自我与群体认同感。
 
 
所以,短期来看,在中国,知识付费目前的发展形态,是符合规律的,它对当下中国的意义也是积极的,大可不必过于苛责。
顶一下
(1)
10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