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太太颇费心思地帮助孩子选择兴趣爱好。大儿子5岁学钢琴,后来学国际象棋。“如果你国际象棋下得好,说明小孩子聪明。国际象棋又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运动,学校能看得到家庭在培养孩子方面的付出。”
她认为这都会是令未来学校对儿子及她的家庭的“印象分”加分的地方。
在我看,这是另一种“应试教育”——所以也不要总是批评只有中国人会搞应试教育,英国人也很擅长。
大儿子在国际象棋上显现出潜质,卢太太和丈夫轮番上阵,除了每晚带儿子参加7点到9点的集训,每个月还载他四处比赛,有时去利物浦或曼彻斯特,有时去国外。为了一场比赛,他们可以花五六个小时开车送孩子去目的地,到了已是深夜,就去找酒店住下。通常一场比赛下来,开销不菲。如是,大儿子入选了13岁以下的国际象棋国家队。
功课上更是不遗余力。从小到大,卢太太每天都陪儿子做功课。到了考试和报考前夕,更是督导陪伴左右。
这不算完。几乎每一门功课,卢太太都会请辅导老师为儿子补习。放假时,她或者先生每天早上7点半开车45分钟,送儿子补2个小时拉丁文,接下来连补3小时法文,回家再补希腊文和科学。
卢太太有两个儿子,弟弟小哥哥2岁,也在哥哥曾经就读的小学。她对小儿子的培养同样卖力。看到小儿子显露出飞碟射击的特长,又请私人教练练射击。基本学费120到150镑一小时,子弹用得越多,学费越贵。现在小儿子12岁,卢太太的目标是小儿子14岁时进国家队。
哥俩的生活主旋律就是学习、训练、补习。英国小学一般下午三点放学,弟弟放学后,下午5点钟到补课老师家吃晚饭、补习功课,8点钟爸妈接他回家。周一到周五天天如此。
双休日,父母周六送小儿子练射击、补习。周日送大儿子补习。往返路上的时间就要四个小时。孩子补习的时候,卢太太就在一边等,打开电脑做事。
不是在补习,就是在去补习的路上。学业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时间,也占用了家长的大部分时间。
卢太太承认,大儿子没时间碰电脑,电视只允许看新闻,但是她会安排儿子和其他小朋友游玩。而目的也很明确,就是为了适应将来考试的面试环节。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备战九大公学的考试。
在如此强力的督导下,大儿子6年级时,通过面试、考试,被圣保罗、伊顿、哈罗、温切斯特等“九大公学”中的四所录取,最后决定进入温彻斯特公学。卢太太得偿夙愿。
卢太太说,小儿子现在7年级,6年级通过考试也被温彻斯特公学有条件录取,如果8年级再通过一次考试,到了2019年9月9年级的时候,就可以去温彻斯特跟哥哥一起生活和学习。
资料图:温彻斯特公学资料图:温彻斯特公学
时间到了午餐高峰,食客越聚越多。在英国竞争激烈的教育体系中冒头,并不容易。卢太太说,“如果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都被顶尖公学录取,英国人也会对我们的家庭另眼相看。他们知道除了孩子优秀,还要家庭条件许可才可以。”
到今天,卢太太和先生仍然一心扑在孩子的教育上,不计代价地付出金钱和精力。大儿子现在温彻斯特公学读10年级,已经有了不错的自我管理能力,无需像以前那么操心。温彻斯特公学是寄宿制,允许学生每三个星期回家一次,吃个午餐和晚餐。算起来也就8小时空闲。卢太太却利用这个时间,每星期天驾车45分钟,接孩子回家请老师补1小时数学,学费120镑,再开车45分钟送回学校。
我对卢太太表达了钦佩。我女儿三岁,也曾经设想教孩子学这学那,但都没能坚持。原因是我们没有卢太太的牺牲精神,不情愿把属于家长的自由和时间完全交给孩子。
我不甘心承认失败,对卢太太说:“你的目的性很强。但是会不会令孩子失去宝贵的童年?他们会快乐吗?”
“不会。”她毫不犹豫地说。一方面她的儿子是比较好学的小孩,也不叛逆,没觉得学习是痛苦的事情。现在大儿子掌握了希腊文、拉丁文、法文,还会英语和中文,他很感恩妈妈给他创造的机会。“大儿子11岁的时候,一天告诉我,他感激我的付出,他说等他有了下一代,也会这样培养自己的孩子。”卢太太富有感情地回忆。
她还告诉我据说是台湾作家龙应台讲过的一段话,大意是:家长不是非要子女将来成为什么样子,但是学习好就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选择权。
在嘈杂的餐馆中,卢太太字斟句酌地讲:“踏入社会之后,有选择权。这就是我要帮助他们做到的。”
3
现在大儿子已经初步行使了一次重要选择权。说起为什么在四所公学中最终选择了温彻斯特,卢太太认为:哈罗和伊顿适合运动型和社交型的孩子;圣保罗的孩子成绩很好很聪明,但是来源杂,缺乏家庭背景;而温彻斯特的学生家庭非富即贵,校友包括坎特伯雷大主教等名流。同学中不乏中东王子,贵族后裔。她认为学业和音乐擅长的大儿子更适合温切斯特,并且让孩子接触这些人,可以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为将来打算从事的金融事业铺路。
“在这个社会上,你认识谁很关键。谁认识你也很关键。”卢太太说。
至此,卢太太明确道出她不遗余力供孩子就读顶尖公学的原因,就是以考进名校作为敲门砖,跨入精英阶层和上流社会。
为什么卢太太深信,读上公学,就可以跨入所谓的上流社会呢?
英国的精英阶层人数很集中,却是权势和财富最大的群体(中国何尝不是),这个圈子非常稳固,除非那些偶然间拥有了巨额财富的人或许可以进入这个圈子,一般的中产家庭毕其一生也很难进入。因为普通人没有这些家庭的血统、财富和权势。放眼欧洲,公校和私校(特别是顶尖公学)的差异之大,无出英伦其右者。